新浪深圳 资讯

2019深圳设计周 “我”与1m³城市创意出道

全球一体化及中西美学风格的融合,使得城与城之间趋于同化。千篇一律,已经从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变成了“无能为力的桎梏”。

如今,当我们站在全球化的变化莫测的节点之上、怀揣着“设计可持续”的人类未来构想的憧憬,再去深入地思考“城市文化”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城市原有的文化,也在与彼此的博弈或融合中,不断更新,不停生长。

什么才是一座城市最深入人心的属性?是创意的设计,奔放的文学,绮丽的媒体艺术;是地道的美食,匠心的手工艺,怀旧的电影还是传统的音乐?

让当地设计师、在地艺术家,和前往过/向往过某座创意城市的“城市关系户”为你共同解答。

公共参与,设计加持--我与1m³城市

2019深圳设计周-创意城市展,面向脑洞清奇的“城市关系户”用生活中的现成品表达自己的“城市记忆”。还邀请来自创意城市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用一件作品诠释自己所在的创意城市。

经过一个月的征集和筛选,以物品数量为票数,组委会最终从180座创意城市中敲定了20座,作为本届创意城市展的主人公。

日本——名古屋

泰国——清迈

阿联酋——迪拜

中国——北京,上海,深圳,长沙,景德镇,香港

意大利——米兰

波兰——克拉科夫

德国——柏林

西班牙——巴塞罗那,塞维利亚

荷兰——乌特勒支

芬兰——赫尔辛基

英国——格拉斯哥

法国——圣埃蒂安

多伦多——加拿大

美国——西雅图

1m³城市--体积限定一立方,城市想象不限量

城市,是人与人产生关系的场域,是“我”与人群的聚落之所。“城市”于当代人而言,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物理空间,而是个人身份、背景、情感的寄居地。“我”与1m³城市,为入选的20个“寄居地”各自预留了1m³的半开放空间,容纳根植于生活的设计作品、艺术创作和生活现成品。

深圳本土设计品牌“有礼有节”和“筑博-联合公社(AAO)”,用不同领域的设计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有爱的深圳。筑博-联合公设(AAO)的“城上绿云”是植入于岗厦村(深圳城中村之一)的装置,该项目一方面承担海绵城市雨水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拓展居民的绿色共享空间。运用易复制性,交互性强的“屋顶绿云”设计理念,在1m³的空间里,表达城市居民与城市空间和谐相处的其中一个可能。

如果说AAO设计物理空间,那么“有礼有节”为我们带来的一帖《落笔心安-美学练字套装》、一本《传家日历》、和一套《食物恋-传家餐桌手账礼盒》系列文创作品,则填充了深圳的“情感场域”。

格拉斯哥(英国)和迪拜(阿联酋)共享同一个1m³,只因讲述这两座城的作品在形式上不谋而合。在英国留学的“瑞滢”,录下了格拉斯哥城大街小巷的声音,剪辑成一首生活的诗;而旅居迪拜的艺术系学生“大地”,居然采集了迪拜不同的声频,重新转化成一首“梵音”。

来自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黎意雄,在展览开展前一天来到会展中心6号馆,现场完成了他的“香港记忆”——银光闪闪的菠萝油。黎意雄的眼中的香港,在朴实中生长——“一个圆圆的菠萝包,再加上一块方方的鲜牛油,成为美味的特色小食、香港的历史与过去,成就了这一中西文化相交重叠的地方。创新、突破与尝试,焗出一个个美味的菠萝油。”

城市档案--不限时空,1m³的平面表达

有许多的作品,由于漂洋过海的时间限制、作品尺寸的空间限制,无法以实物形式在1m³空的间中展出。此类作品,被组委会收存进了“城市档案”中,以书册和影像的形式展出。

如果某一座创意城市激起了你的表达欲,现场预留了空白的“城市档案”供现场观众自由抒发自己的“城市想象”。留下“我“对一座城市的城市感触和记忆温度,让这座城市变得更“Me”。

什么才是一座城市最深入人心的属性?

——答案不设限。

——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

“城市是我们和他人相遇的地方。”            ——罗兰·巴特

来源:深圳设计周

责任编辑:张璐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