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老人髋关节骨折 手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

新浪深圳
关注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对老年人而言,骨损伤难以恢复,尤其是髋部骨折。近日,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骨科团队成功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完成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术后第二天患者就能下地活动。手术的成功,也刷新了医院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最高年龄记录。
“我可以走了,这不是做梦吧!”1月6日上午,96岁的王大爷扶着助行器,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慢慢地迈开步子在病房里走了起来。
据悉,元旦期间,96岁的王大爷在家不慎摔倒,左侧臀部及大腿处疼痛不已,无法活动。随后,王大爷被家人紧急送往坪山区人民医院,入院检查时,医生发现王大爷左腿外旋畸形,左侧臀部和大腿肿胀,压痛明显,行X线检查显示左侧股骨、股骨颈骨折。
由于王大爷年事已高,如果选择保守治疗,老人因骨折不能行走且需长期卧床,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压疮等,不仅会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成功则可早日下床,尽早开展功能锻炼。深圳市坪山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戴冠东和骨科“三名工程”专家陈建常在进行仔细检查、分析后,建议王大爷的家属选择手术治疗。经过再三考虑,家属最终决定接受医生的建议,为王大爷行左侧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96岁超高龄、身体退行性病变多、脏器的储备功能下降……这些都是摆在医生面前的难题,但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有生命危险。戴冠东带领骨外科医师团队多次讨论,并邀请呼吸消化内科、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科室会诊,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和治疗计划。与此同时,护理协同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护士为王大爷进行术前营养支持,施行消炎、抗凝等治疗,加强肺功能、下肢关节及肌肉功能锻炼指导,帮助老人将身体调整至最佳状态,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
1月4日上午,手术如期进行。骨科医师团队与麻醉科默契配合,仔细、严密地完成每一步操作,仅用时四十多分钟便完成了髋关节置换这一关键手术环节。术后第一天,王大爷在护士的帮助下能够双脚移下床,坐立在床边。术后第二天,老人更是扶着助行器,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下床行走。
戴冠东表示,老年髋部骨折因其愈合时间长、致患者卧床时间久而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老年人在注意防跌倒的同时,还要积极规范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如今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日益成熟,再结合快速康复手段,可以达到减轻痛苦、加速康复的目的。”戴冠东介绍,年龄不再是禁忌,高龄患者通过严谨细致的术前评估和科学的围手术期管理,一样可以耐受手术。术后可通过早期下地负重及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重新焕发新活力。
据了解,近年来,坪山区人民医院骨科在坪山区医疗健康集团的支持帮助下,借助南方医科大学的平台优势,积极引进专家人才,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大力提升诊疗水平。围绕老年性髋部骨折制定了一系列的临床路径和围手术期管理规范,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帮助越来越多高龄老人提高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保障区域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广泛赞誉。
审核:潘东
责任编辑:郭怀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