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上的中国”系列讲座第五期:汪曾祺何以经典?

新浪深圳
关注汪曾祺可谓现当代作家中的“常青树”,他在去世之后,不仅没有“人走茶凉”,离开大众的视野,反而因为他的知情识趣、诗书画意,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作品的出版长盛不衰。8月19日下午3点,“山川上的中国”系列讲座第五期读书活动在盐田区图书馆一楼读海书吧举行。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深圳市作家协会顾问,深圳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一级作家南翔带领读者赏析汪老先生的作品,品味作品中的人间烟火气,体会汪老先生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畅谈汪老先生创作的奥秘。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弟子,有学者曾表示,沈从文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经典化的路上。汪曾祺的作品经典在何处呢?一个方面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作家趣味、思想审美修养的综合体现。南翔表示,虽然汪曾祺的作品每一句都很平实,却十分具有辨识度,非常有味道,堪称白话文的典范。南翔从语言角度分析称,我们写作的语言有三个来源,文言文、白话小说、翻译体,其中翻译体对当下的写作影响非常深远。白话文颇为注重西方的语法结构,经常会出现“不但、而且,因为、所以”等等表示递进关系、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的连词,用在我们文学作品中就会显得不好看、不好听、没有味道。汪曾祺的作品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文字的推敲特别讲究,你看不出来匠气,这就是大家的炉火纯青。”

另一方面,汪曾祺的作品是贴着人物在写。南翔举例说,很多人写小说,小说里其实所有的人物都是一个人,都是作家在替人物说话,把人物都写成了哲学家和聪明人。南翔表示,汪曾祺的作品《受戒》写的是一位小和尚和一位农家女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细节写得非常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语气、措辞表述,十分细腻。“你读汪曾祺的小说,会发现一种枝蔓之美。虽然有些段落你觉得可以拿掉也无损大局,但拿掉最终就会觉得可惜。这就是好作品的标识之一。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写回忆、贴着人物写。”
尹昌龙认为,汪曾祺让他联想到苏东坡,一样特别热爱生活,永远觉得活着就是一件好事情。“他温良的文字让你把人生的结给解掉,让你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汪曾祺的人生其实经历过很多的苦,比如他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在战乱状况下穷得叮当响,他在那个时候竟然还能发现难得的美食,发现生活中种种的好,吃用来制肥皂的皂角仁也觉得特别鲜美。“他能在生活中发现让你觉得温暖的东西,让你觉得生活是值得过的。”

尹昌龙还提到,20世纪的中国十分动荡,这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作家关心时代、关心社会、关心战争、关心民族和国家。汪曾祺的作品很少写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多讲生活本身,多讲民间。以汪曾祺的《沙家浜》为例,八大样板戏大多是在讲政治、讲阶级、讲民族、讲国家,《沙家浜》还讲中国差不多已经失传的江湖。在尹昌龙看来,汪曾祺其人其作品所传递出的态度就是“人间至美”,“人间是有温度的,高处不胜寒,即使到了天上能长生不老,又能怎么样呢?”
如何看待汪曾祺选择了“闲适文人”这样一条文学道路?互动环节有读者提出疑问。南翔表示,汪曾祺就说过,他是喜欢写饮食、写民俗、写风物,但他也写过《陈小手》这样让人感到沉痛的作品。“汪曾祺也有另外的一面,他的《黄油烙饼》也很深沉。我认为最好还是两面都兼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中国人的形象,因为不可能一直走顺,也不可能总是逆境。”
(审核:陈怡燃)
(编辑:金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