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种爱的基本形式”:香港浪人剧场《鲤鱼门的雾》

新浪深圳
关注
本项目由深圳聚橙剧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
[剧情介绍]
改编自舒巷城同名小說。
三月清晨,‘行船佬’梁大贵重游十五年前他离开了一直生活的筲箕湾,过去的人和事在雾里建成一个记忆的迷宫,令他莫失莫忘,当整个城市最终被雾所洗涤,残留脸上的露珠却映出一丝笑容,并记起一个承诺:‘当我回来的时候,就与你一起。’此刻,海面泛起银光,……。
舒巷城先生像一位闲暇的智者,从容地在生活中找出最令他动容的人、物、影像、声音甚至是-灵魂,《鲤鱼门的雾》是他的代表作。
演出于2010香港首演、2012北京青年戏剧节重演、2014年首届城市戏剧节三度公演、2016年阿根廷国际表演艺术节四度公演。
[戏剧评论]戏剧家林克欢博士
“……谭孔文是少数几位长期关注本土文学创作的编导者之一,多次将本土作家的作品搬上舞台,包括:刘以鬯的《对倒》、舒巷城的《鲤鱼门的雾》、董启章的《体育时期》等。
我在香港、北京先后两次观看了《鲤鱼门的雾》的现场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满台轻盈飘荡的白色薄塑料胶布,时而化为海浪,时而翻动成雾,将沉入历史深处的香港早期史,重新铺展/建构在观众面前。历史翻过的一页无法再来,舞台却可以重新书写。
在浪人剧场的舞台上,潮涨潮落,雾起雾散,承载着舒巷城无限眷恋的乡土情怀。筲箕湾的浪,鲤鱼门的雾,逐浪翻飞的海鸥,水上人家的小艇和咸水歌……牵动着历史过来人的心绪。尽管编导者运用了多种舞台手段:人偶同台,捡场人与角色同台竞技、配合无间,物件(轮船、小艇模型)的单独表演……整台满出却显得朴实、明快、深厚,其关键就在原着深厚的情感底蕴与舞台主人翁 — 梁大贵的精心形塑。……”

“……一个在海边长大的渔民子弟重回故里,发现一切物是人非,故人如雾中的水滴扑打在脸上,黏着皮肤,撕扯着记忆——剧本改编于香港作家舒巷城的短篇小说《鲤鱼门的雾》,这位活跃在香港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也并非大名缠身,但专注于写作老香港的人与事、穷人家的爱与关怀,为许多人挽留了宝贵的本土记忆,包括该剧的导演。

舞美是剧中最具想象力的部分,通过一块一次性塑料桌布的浮动与折叠,呈现雾的意境,同时也表现海,养人也杀人的巨浪,再把光把投影到布上,亦可作为闪回记忆的载体。设计者说,这块塑料桌布还是2006年在香港首演时留下,如今超市里能买到的材料都太厚,不透光,也做不出雾的轻盈。这便是心思,就像专门请木偶师做的海鸥、猫的道具也都像得很,做到相似并不难,难的还是这份心思。

如今年轻人做戏,最容易沉浸在形式的快感,而忽略与内容的胶着,其实肉连着筋,皮包着骨,舞台是个细节毕现的空间,有一点毛躁和马虎,观众都看在眼里。而在这出戏里,表演、道具、灯光和音乐都围绕着“乡愁”这个概念用力,各自飞起而又降落,融为一个妥帖、精致的文本。却不煽情,不用夸张的肢体和言语,只是有时使用客家话,或者说个书唱个小曲,点一支烟,任凭往事还魂。
小说原著的时代背景是50年代,超过了所有主创的年纪,但这些年轻人并不故弄玄虚,而是直接调动各自的生命经验来感受剧本。这是在一个日益简约化的时代里重建历史感的最直观的方式之一,也是戏剧的意义之一。
……只不过,大多数人走了便不再回头,回头也不会回去,尤其在香港那样一个经历过沧桑巨变的地方。正如全剧的结尾,最痛的时刻并不是回忆,而是返乡,直接和旧地对峙。这时才会明白,“乡愁是一种爱的基本形式”,就像笼罩全剧的“雾”的意象,它阻隔人的触觉,包裹人的视线,却没有形体,不会散去。”
看戏手记之雾中风景 节录(北京演出) 欣之助
故事线索很简单。土生土长的香港渔家子弟梁大贵,跟船出海飘荡多年后回到 老家鲤鱼门,却发现物是人非,他在自身身份的迷失中纠结于对过去生活的追 思,最后只能丢盔弃甲,从想象中铩羽而归,直面陌生残忍的现实。

演员:许英邦 承蒙香港演艺学院批准参与此次制作
这部戏来自香港浪人剧场,很不错的团队。舞台上可以容纳进更丰富的元素,比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甚至只要演员的一个眼神、一种口型,都可以瞬间打动看戏的人。
最抢眼的道具是一张廉价的巨大的白色一次性桌布。进场时灯光虽然昏暗,但一眼就能看到占据了几乎整个舞台的塑胶布安静地躺在那里。一开始,只觉得用这件道具来代表“雾”很合适。在接下来一个多钟头的演出中,才发现这张布还另有玄妙,它也会幻化成起伏的“海浪”,在离人的残歌中,在凄迷的月光下,一漾一漾激荡着推进剧情发展。

演员:黄家峻
一次性桌布变幻出的大雾与海浪中,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点子,譬如不时跑 出来串场的萌猫、大海上盘旋嘶鸣的海鸥,以及摇着桨橹渡海而来的渔村姑娘 ——这些“角色”都由木偶师制作操控,配上恰到好处的背景乐,表现力真是不 逊于真人演员的。所以这个戏很重要的一个加分项就是舞美道具,剧组在这方面的别具一心实在值得称道。
怎么来形容三位主演呢?对于没有亲临现场的人来说,绝对是无法体会到那种酣畅淋漓的好。但是在开戏之后很短的时间,我已经深陷戏中难以自拔,这虽然有字幕题词的功劳,但是更多的感谢是应该献给演员的。这是一个悲剧的本子,或者说,整场戏悲情的成分远 远大于零星出现的插诨打科。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准确传达悲 伤比讨好观众笑场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它需要更深刻更专注的感悟,内化为一种属于自己的情绪,才能释放出来感染别人。在剧终之后的主创交流阶段,主演之一的一位男生答问时讲了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说在舞台上的时候,我就不是我了。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做戏,还能有不成功的道理么?

演员:林嘉宝
后来看剧评,有人说能看到这样一部戏很讲运气。确实如此,虽然早在 08 年就登陆过香港文学节的戏剧单元,但直到四年后的 2012 北京青戏节,才终于排出 了三场档期与内地观众见面。回想起当日为看这部戏的一番体力折腾,真觉得有些辛苦也很值了。
一起看戏的朋友说,这是一部典型的巨蟹座话剧,因为从头至尾弥漫的怀乡的忧伤。对人生的疑虑,对过去的缅怀,无法动弹的痛楚,无法解释的悲哀,纷纷从苍茫大雾中袭来,无处藏身。
我承认我被击中了,竟然看到流泪。散场后跟朋友沿木马剧场、今日美术馆那 条背街边逛边聊,感慨“原来雾也是这么伤感的存在”。
九月的京城深夜,没有霜华露重,日子虽不是可怜的“九月初三”,却也相当美好了。
[演出信息]
![[第七届嬉习喜戏艺术节]](https://n.sinaimg.cn/shenzhen/252/w795h1057/20231201/4adb-b6b6aa4d455d0e1a96293fa3fef0ee5f.png)
[第七届嬉习喜戏艺术节]
香港浪人剧场话剧《鲤鱼门的雾》(普通话演出)
[演出时间]12月2日(周六)20:00,12月3日(周日)14:30(该场次演出结束后有半小时演后谈)/19:30
[演出时长]70分钟
[演出地点]南山文体中心剧院小剧院
(审核:陈怡燃)
(编辑:邓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