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丞祠:300年前的西乡故事

新浪深圳
关注我相信很多人对深圳的认知,也就是改革开放40年,由一个小渔村,一夜之间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一线大都市,当然它也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大体就是这么一个印象。在这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觉得深圳完全是移民新城,没什么历史可言。
退休以后,我从内地来到这里生活,逐渐对深圳有了一些了解,之前的片面印象不断被刷新。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知道,深圳不仅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奇迹,同时也是一座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的地方,要讲深圳历史的远,根据历史资料,根据一些古迹的挖掘,证实有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履痕。
在东晋时候,也就是331年,宝安县就建立了,当时也含盖了这些地区的,如东莞、香港、还有中山都管辖之内,包括我们西乡,也都在这里边。那么对西乡的认识,我是从哪儿开始的?
是去年三月三。西乡街道每年都要举办“三月三北帝庙庙会”,一连十一天,很是热闹,吸引几十万人逛庙会。去年的庙会,我也约了同伴们去凑热闹。看过北帝古庙,我们逛步行街,发现了王大中丞祠这座古建筑。当时恰好西乡街道组织的一个情景剧在这里演出,院子里坐满了观众,我们也被吸引留了下来。这出古装情景剧,由西乡街道策划创作、演出,演员全是业余的,为了一台戏,临时组合起来。剧情讲的是这个王大中丞祠所纪念的清朝广东巡抚王来任。王大人当时深感朝廷的“迁海令”不得民心,带给老百姓深重的灾难,于是不顾个人前途安危,上书为民请命,最后鞠躬尽瘁,一病不起。
一个祠堂,一台正在演出的情景剧,纪念的都是王来任这个好官。

清朝初年的时候,大家知道,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反清复明的势力活跃在东南沿海这一带,当时西乡有一个富豪,叫陈文豹,举旗响应,跟着郑成功一起反清复明。朝廷为了打击这一股抗清的势力,就实行了一个坚壁清野的政策,提出渔民“寸板不得下海,片帆不准入口”,把沿海居民全部赶走,内迁50里,再迁30里。当时,地处珠江入海口,伶仃洋畔的西乡区域也不得幸免,老百姓因迁海令痛失家园,流离失所。康熙4年,广东巡抚王来任履新,巡逻海疆,到了这块地方,他目睹这种惨景,十分义愤,同情老百姓的遭遇,多次请奏折,希望朝廷能体恤民情,废除禁海令,让边民回迁。让他们回来耕种田亩,出海捕鱼。王来任为民请命,尽管得到了老百姓们的拥戴,但是,同时也得罪了一些权贵。康熙6年,王来任被清廷革职了。
王来任回到京城以后,染病卧床,仍然念念不忘沿海老百姓的疾苦,他在病榻之上写了一个《展界复乡疏》。
这一年的冬天,新任两广总督周友德,也目睹了这样一个迁海现状,看到了王来任的展界复乡疏,深表认同。于是他做了一个接力者,把它呈交朝廷,对王来任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和呼应。
康熙8年,朝廷下诏,同意展界复乡。被迫离乡的边民们慢慢回迁,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而王来任却因为操劳过度,不幸病逝了。西乡人民有感于王来任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恩德,于是就修建了一个“王大中丞祠”,世代纪念他。
西乡王大中丞祠是300多年前,由西乡人自发捐建的,经历了300多年的岁月洗礼和变迁,1987年,王大中丞祠被列为宝安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又被列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西乡街道又筹资对王大中丞祠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感恩文化”的教育基地,“勤政为民”教育基地。西乡人是懂得感恩的,“王大中丞祠”所象征的意义,正在于此。
那天观看的情景剧《王来任抚民留善政》,短短十五分钟,把王来任为民请命,积劳成疾等细节演得特别逼真,台上八位身着古装的男女老幼演员,演得十分投入,演到动情处,确实催人泪下。演出结束,观众席掌声雷动,大家纷纷跟演员们合影。我们都没有想到,逛庙会,竟然与一场“业余的专业演出”不期而遇。
我特别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老人家:西乡有一位叫做黄泰昌的古稀老人,这么多年来,就是他坚持看护王大中丞祠,他每天按时上下班,清晨就去开门,通风、打扫卫生,非常的感人。这也是体现了我们西乡人感恩、勤劳、善良的优良品德。
300多年前的王大中丞祠,正是西乡人文历史的一个见证。作为一个“新西乡人”,这让我对深圳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里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之根的。深圳是座年轻的新城,同时也是一座有着厚重人文故事的老城,西乡是大宝安,大深港文化之根,更多的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
文:戴升梅 西乡街道蚝业社区居民
审核:蔡婷燕
责任编辑:唐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