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华侨:深圳精神的原味觉醒

新浪深圳
关注月是故乡明。又是一年中秋节,德国大鹏同乡会在会长黄初强的带领下开展中秋聚餐,每年中秋节,大鹏乡亲都会从四面八方来到同乡会聚餐,共叙乡情。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大鹏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凭着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像孺子牛一样埋头苦干,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畏困难,不屈服于逆境,用行动践行“敢为人先”的信念,诠释“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
开拓:筚路蓝缕,打造荷兰餐饮名片
1979年,改革开放的巨轮扬帆起航,蛇口“开山炮”振奋人心。祖籍大鹏的袁庚,时任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如今,这一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深圳精神”的高度概括。
而在远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滨,矗立着一座豪华餐厅——“海上皇宫”中餐厅,这是一艘四层雕栏玉砌的仿宫廷画舫,将中国古典建筑魅力复刻于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成为荷兰的一张旅游餐饮名片。

荷兰“海上皇宫”中餐厅的创始人之一——毕传有(1947-2007),原籍大鹏乌冲村。1963年,年仅16岁的他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香港的征程,从基层的餐厅打工开始,用汗水和辛勤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本。
创业总是伴着苦难,但大鹏人骨子里的坚韧和进取心,让毕传有和两个弟弟毕传铭、毕传发一起,一路咬牙坚持。
毕传铭回忆说:“创业之初,晚上六七点钟是吃饭高峰期,也是酒楼最忙碌的时候,当时没钱聘请员工,什么都要自己做,没时间照看孩子,只能把孩子关在厕所里,忙完了再放出来,喂他们吃东西、洗澡、睡觉……”
传承:诗书传家,“侨二代”成风投翘楚
生活艰辛,创业不易。海外大鹏侨胞在勇于开拓事业之时,也开阔了视野。种种经历和磨难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下一代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打开更多扇窗户。
大鹏人钟荣彬曾先后在英国、荷兰从事餐饮工作,自己读书不多,更希望子女能多读书,曾经的他和很多华侨华人一样,苦于孩子们没地方学中文,所以在事业成就之后,一面督促子女努力学习,一面积极投身办学。
而美国纽约大鹏同乡会前主席黄水娣,则通过言传身教,在儿子钟子威的学习上下功夫。钟子威是出生于美国的第二代华人,高中毕业时被美国媒体评选为“全美最优秀的60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系就读;毕业后,他又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继续深造,并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反哺:集腋成裘,心系莘莘学子
大鹏华侨中学是深圳市唯一以“华侨”命名的公办学校,由470多名大鹏爱国的港澳同胞、华人华侨共同捐资兴建。1955年,王母小学开始设立初中部,由于资金短缺,乡民便提议向旅居香港的大鹏乡亲募款。之后,香港成立了“大鹏华侨中学建校委员会”,由梁锦浩任主席,王少清及陈树容任名誉主席,负责筹措资金。
王少清是大鹏侨港乡亲领袖,也是香港著名慈善家,她热心投身公益事业,多次捐巨款资助各慈善团体、活动。在她的努力下,大鹏华侨中学建校委员会筹集资金23万元港币,其中个人捐款就有15万元,大鹏华侨中学终于在1957年前后顺利完工。

如今,大鹏华侨中学已与红岭教育集团实现跨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成立了红岭大鹏华侨中学,今年9月面向全市招生,这所寄托华侨殷切期望的历史名校,正在发展成为大鹏新区教育新高地。
归程:赤子丹心,守候美丽家园
大鹏——这片孕育了他们生命、滋养了他们精神的沃土,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深圳经济的腾飞,大鹏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选择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美国华人王木玲于2002年回到家乡生活,他说:“我在21岁时离开家乡,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每次做梦都会梦见家乡,一直梦到差不多60岁。62岁的时候,我终于回乡了!”黄伟雄5岁时随着奶奶南下香港,如今,他的弟弟妹妹在东涌开了一家“山海盈居”民宿,主打亲子路线,今年生意越来越好,黄伟雄也决定回乡,一起打理生意。
华侨华人的经历,如同一首动人的乐章,其中有艰辛,也有荣耀。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大鹏人的勇敢和坚韧、奉献和拼搏,正是这些熔铸于灵魂深处的“大鹏精神”,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事业。
农历八月中秋,花好月圆之夜,亲朋团圆之时。身处异国的侨胞们,也许无法与家乡的亲人团聚,但他们的血脉却始终与故土相连,他们的精神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绽放不灭的光芒。

审核:林兰苹
编辑:王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