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优秀作品展南博开展

新浪深圳
关注
2025年4月22日,由中共南山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文化创意与设计联合会承办,香港星岛新闻集团、澳门文化推广协会和澳门中华民族文创学会协办的第三届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优秀作品展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正式启幕。
展览汇集深港澳三地青少年的128件创意作品,通过科技发明、数字艺术、可持续设计等多元形式,展现湾区青少年对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

本届展览打造五个特色鲜明的主题展区:“小小发明家”“创意多媒体”“生活金点子”“平面多视角”以及“科幻新世界”展区。三地青少年以创意为纽带,打破地域边界,用科技诠释人文关怀,以多元视角回应社会公共话题,每一件作品皆是文化交融的缩影,亦是湾区未来图景的生动注解。
与往届相比,本届展览在“科技与人文共振”“创意与社会责任共生”层面实现显著突破。参展作品既延续了前两届对前沿技术的探索热情,更呈现出将创新设计与国家战略、民生需求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质。
深港澳三地学子以设计为语言,将湾区文化基因注入作品内核:香港学生以VR/AR技术重构百年戏棚文化,让香港故事在虚实交融中走向世界;澳门团队通过各个模组实现自动化采集的自动问诊记录仪;深圳青少年则通过将传统路灯与低空经济相结合,打造智能化的未来路灯。这些创作不仅展现技术驾驭能力,更折射出新生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展览涌现大量“设计向善”的实践样本。青少年创作者将目光投向老龄化、无障碍环境、文化遗产活化等社会民生主题:有的团队开发以RFID技术联动药物数据库的智能药盒,有的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原消失的历史街景,更有作品构想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消除特殊人群沟通障碍。在“科幻新世界”板块,学生们用元宇宙概念构建适老化虚拟社区,以太空移民计划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策展团队表示:“参展作品既是文化交融的载体,更是湾区青少年写给未来的信笺。”
部分参展作品
竹跡

作者:區淑媛、吳迎鳳、葉靖;指导老师:何嘉琪、林詩琦、何少傑;学校: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地区:香港
这几年,香港旅客的旅游模式已转变,不再仅仅是购物,而是深入探索香港特别的文化景点。戏棚作为以竹竿搭建的临时剧场,每年都会出现在香港的各个角落,如渔村、乡镇、小岛和市区,是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征。
为了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作品利用VR和AR技术,为旅客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让他们感受戏曲独有的魅力,讲好香港的故事,推动旅游业发展。还制作了一系列的AR明信片派发给旅客,通过互动和立体图像,生动有趣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AR模型可实时更新,将旅发局的最新活动同步上传,让旅客获取最新的旅游资讯。
在市场反应方面,作品获得了香港青年协会和汇丰银行的资助,并在香港商场中展出,吸引了各界人士体验VR/AR科技的乐趣。受邀在香港浸会大学的V54三级历史建筑进行公众展览,获得广泛关注。这项作品的裨益包括: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旅客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多游客来港,加深他们对香港文化的认识和欣赏。
文化传承与推广:保护和推广传统的戏棚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延续。技术创新:展示VR和AR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为未来的项目提供参考,推动技术进步。
迭代的守望者

窗外烟花绚烂,父亲带着年货和爱子最爱的沃柑归来,机器人父亲也随之登场。父亲因工作远行,为让家人感受陪伴,定制了高度仿真的机器人父亲。机器人父亲能陪“我”打羽毛球、检查作业、组装模型,甚至模拟父亲煎蛋时糊锅的小惯例,用看似笨拙的方式传递思念。
然而,“我”始终拒绝叫他爸爸,对他的厌恶源于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机器人父亲不断自我迭代,从默默在门外守护,到雨中越界为“我”撑伞,他用行动证明对家庭的守护。在“我”制作微型托卡马克反应堆遇险时,他不顾量子计算机的计算结果,挺身而出救下“我”,自己却身负重伤。此时,“我”终于喊出第一声“爸爸”,这声呼唤背后是认可与接纳。
父亲归来,带来机器人父亲烧毁的核心零件,全息投影揭示了机器人父亲307次迭代的感人历程。他分析父亲语言、还原掌纹、上传焦糊味分子式,用一次次尝试与改进,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家人。
基于视觉识别与RFID 的智能化服药提醒系统

我国超过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多药共存导致的漏服、误服问题严重威胁健康。传统智能药盒受限于形态(仅支持4种片剂)和高成本,而提醒类APP缺乏服药行为验证,漏服率高。本系统创新融合视觉识别与RFID技术,构建“医患双端协同+行为闭环管理”的解决方案,实现三大突破:
1.精准用药指导。医生端通过拍照录入集采药品信息,结合地域饮食禁忌(如避免本地时令食物与药物冲突)生成个性化医嘱;患者端拍摄药盒即可自动匹配医嘱,避免因药品包装更新导致的混淆问题,解决老年人“看不清、听不懂”的痛点。
2.强制行为验证机制。采用“振动+语音播报+药盒图像”三重感知提醒,覆盖视听障碍群体。必须扫描药盒上的RFID标签才能关闭提醒,杜绝“关闹钟却未吃药“现象,显著降低漏服率。
3.全流程数据闭环。系统自动记录每次服药时间、药品及剂量,生成可视化服药记录报告供复诊时医患协同优化治疗方案。医生端可批量管理患者用药,减少40%重复解释医时间,提升诊疗效率。1元/片RFID标签适配各类药盒,经济负担轻;扫描验证使漏服率降85%,用药更安全。以最低成本实现精准服药管理,助力慢病老人从容掌控健康,安享生活。
活化十月初五街

作者:陳宛琳、陳雯悅、吳晨晞;指;老师:伍堅生;学校:菜農子弟學校;地区:澳门
这张关于澳门十月初五街活化计划的海报大量运用橙色和黄色,视觉效果鲜明。
标题“活化十月初五街”以橙色大字突出显示,醒目且充满活力,能让人感受到老街活化的希望;展示街道问题时,“行车难”“停车难”等关键内容用黄色标注,清晰显眼,便于迅速了解街道困境;数据图表中,橙色代表“来街主要目的”,黄色表示“期望新增功能设施”,使数据清晰直观,能快速知晓大众需求;活化计划里,文化举措如“修缮历史建筑”用暖黄色突出,体现老街文化底蕴和活动活力,交通改善措施像“新建停车场”用橙色强调,寓意交通改善后街道的顺畅与生机。
橙黄搭配让海报更具吸引力和层次感,融合老街历史与未来,传递出活化计划的意义和愿景,引发对老街复兴的期待。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作品分别以大自然主色调用以岩彩中学生进行大地采集的有色砂岩的黄、绿、白、黑、红,同时也代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由大到小渐变的圆形球体,圆即是圈。寓意宇宙以圆的形式表现着它的存在。
圈是宇宙的基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也代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场地、环境、水、空气、自然,它们之间的关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将五个圆形球体在现场进行组装,联结绳索放入海中,在落日余晖中所有的人与物跟随“宇宙的圈层的·圆”慢慢的推入海中,随着海浪的拍打,感受海洋的流动性和运动的轨迹和海洋的力量。
舞狮里的薪火——机器人舞狮

2035年的春节就快到了,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大楼里面,依旧是灯火通明,一片繁忙景象。林XD走到窗台边,站在了科技展的玻璃墙面前,望着窗外这一片科技之城,天空中的交通网络繁忙而且有序……距离“最后通牒”还有三十分钟……
面向未来的低空经济智慧路灯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低空经济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无人机配送、空中物流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一般无人机的续航很短,尤其是在有负载的情况下,因此活动半径就会很受限。
基于这一背景,设计了一款面向未来低空经济的智能路灯。 本项目的核心是将传统路灯与低空经济相结合,打造一款多功能、智能化的未来路灯。它不仅具备传统照明功能、智能环境监测功能,太阳能发电等功能,还发挥了路灯的独特的高度优势,巧妙的将其作为无人机的停机坪和补电站,为无人机配送和物流提供支持。
这一设计理念旨在解决低空经济中无人机续航和停靠点不足的问题,同时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湾区“蚝”风光—基于深港澳地标的蚝壳砖设计

大湾区的“蚝”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地域特色,是湾区常见、并受喜爱的海鲜之一 。然而,占据大半质量的蚝壳被作为厨余垃圾丢弃,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是资源的浪费。
地标,作为深港澳三地的另一城市名片,能否与生蚝壳相结合,制作出有意思的产品呢?于是设想利用生蚝壳的承重性,做出一套生蚝地标砖。
一共选取深港澳三地的6个代表性建筑,设计出砖块模具,将其进行3D打印,接着处理生蚝壳,作为骨料加入混凝土,根据深港澳三地的市花,分别选取黄红绿三种颜色将水泥砂浆染色,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待其凝固成型,脱模后,形成一套地标砖成品。






本次在南山博物馆的展览将持续至5月21日,欢迎三地广大师生、创意设计爱好者们以及市民朋友前往观展。
据透露, 5月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将同期展出第三届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这场持续升温的青春创意浪潮,正在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当科技温度遇见文化厚度,当少年锐气融入家国情怀,共同见证深港澳青少年以创意为笔,绘就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璀璨篇章!
(来源: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
(审核:林兰苹)
(责任编辑:陈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