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礼功福,食力出“粽”:本来生活旗下粽礼品牌单只粽子销量突破1.2亿

商讯
关注作为节礼食品,粽子集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家乡味道于一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存在。灿烂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丰富多元的粽子风味以及众多地区自成一派的工艺技法,到目前为止,全国仍有至少上百种粽子会在端午节前后占据家庭餐桌的C位。
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不断出现更吸睛、更新颖的消费新宠,粽子却难以跳脱出节令消费场景,出现逐渐没落的势头。可以看到,多年来品牌方努力改善传统形象,以年轻化的口味、个性化的包装等手段不断拓展消费与礼赠市场,有效带动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眼下,健康消费兴起,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功能性食品等新兴品类,这也为蕴含药食同源理念的粽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如何在美味与健康之间取得平衡,真正让传统饮食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创造出生存与壮大的空间,成为粽子品牌们亟待思考的重要命题。
本期“买手解味”,本来生活商品中台总经理卞宁将畅聊粽子的发展与未来。
功福粽是本来生活旗下粽礼品牌,截至2024年累计销售额突破7亿,礼盒销售突破1200万盒,单只粽子突破1.2亿只,服务端午定制客户超10000位。

Q:历史上的粽子和今天的粽子有哪些不同?
A:我认为历史上的粽子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从1.0到4.0时代。粽子的1.0时代大概是在先秦时期,古人用黍米(黄米)作为主原料,做出了黄米碱水粽。到了汉代,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提升,使得糯米产量增长,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糯米成为了粽子的主原料,也将粽子带入了2.0时期;并且当时的人们开始在粽子里加入红枣、栗子等材料,形成了甜粽子。
粽子的第二次技术革新发生在明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带来了咸粽子,在明代历史文献《竹屿山房杂部》中就记录了咸肉粽的做法,所以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甜咸之争,早在明朝就已经开始了,这也是粽子的3.0时代。
到了清朝,粽子就已经进化成与现在类似的口味与范式。比如本来生活每年都要做的火腿粽,这种粽子的用料与做法在清朝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袁枚所写的《随园食单》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说明当时火腿粽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目前我们仍处于清朝所开创的4.0时代,本来生活现在的创新与尝试都是希望带领行业走出这一时代奠定的粽子的范畴。

Q:在当下这个消费时代,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粽子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呢?
A:首先是文化价值,提到粽子,大家总是最先想起屈原。老百姓包粽纪念屈原的佳话流传至今,但粽子并非因此横空出世。作为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物之一,早在屈原诞生之前,粽子就已经存在。人们把粽子和屈原、伍子胥这样的人物绑定在一起,其实是为粽子赋予了中国忠义文化的内涵。在这一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表达上,目前我们做的还并不充分。
第二个层面也与传统相关,粽子其实是中国药食同源理念最早的代表。端午节正值仲夏,湿热毒瘴易生,古人希望通过粽子实现祛湿、补益、防病——粽叶的清香可醒脾化湿;糯米作为一种温和的滋补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虚、止虚汗的功效。当下药食同源的理念重新得到消费者的关注与重视,粽子有助于满足这一市场需求。
第三个层面是健康价值,现在的食品都在强调营养、健康的概念,比如高膳食纤维、低GI,粽子恰好相反,GI值非常高;加上从清朝到现在它变化不大,让大家产生了一些口味上的“审美疲劳”。所以我们今年在这个方面就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能够推动粽子进入5.0时代。
比如,我们与奇正青稞、尖坚简健康科技合作推出了一款低糖青稞粽子,青稞是人类食用谷物中膳食纤维含量的佼佼者,这款粽子的膳食纤维含量较其他粽子高出不少,并且我们确保它每一种口味都符合低糖标准,解决了传统粽子高油高糖的问题。

Q:今年的粽子在口味上有什么创新?
A:粽子的甜咸之争由来已久,我们每年也有很多内部的讨论,能不能让甜党跟咸党握手言和?今年我们携手中国知名美食IP“风味人间”开发了一款集纳全国各地传统口味的粽子礼盒,将历史上1.0-4.0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粽子精选出来,不管是甜的还是咸的,无论是南的还是北的,大家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低糖青稞粽是今年我们首创的新品,青稞混合在糯米中,咬到的时候有爆珠感。另一方面,由于低糖的原因,这款素粽子吃起来非常清新,肉粽子吃起来肥而不腻。
创新口味每年各大品牌都会尝试,也更符合年轻群体的消费喜好。比如今年茉莉风味非常火热,我们也推出了茉莉雪芽口味的粽子,在传统之外为大家带来一些新奇的舌尖体验。
(审核:李昌怀)
(编辑:金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