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针线活”闪耀伦敦,深圳企业的公益出海

新浪深圳
关注“从西部山村到世界工艺大展, 这根“中国针线” 正在讲述一个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暖心故事。”
在刚刚过去的伦敦工艺周上,一个名为“妈妈针线活” 的公益项目,代表中国非遗亮相世界。
这是一次妥妥的公益出海,向世界讲述了中国非遗技艺如何通过“一针一线”助力女性经济独立与文化传承的故事。
这次出海背后要素满满:非遗活化,女性赋能、乡村振兴,公益国际化。
从大山深处到世界工艺大展, 这根“中国针线” 正在讲述一个走出大山、走红全国、走向世界的暖心故事。

中国“针线”闪耀伦敦工艺周
伦敦工艺周,被视为全球慈善与创意的交汇地。
2025年5月,伦敦工艺周中国国家馆以“天工开物”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
在这场全球最重要的手工艺文化盛会上,中国平安“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携苗族、彝族等非遗刺绣作品惊艳亮相,也成为连接中国乡村与全球舞台的文化桥梁。

伦敦工艺周展览合照
当天,来自中国云南的独龙毯惊艳亮相,吸引观众驻足观看。独龙毯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独龙族的重要服饰标志,手工织造的独龙毯以其复杂的工艺和鲜艳的色彩著称。
“能在伦敦看到像独龙毯这样的展品,我非常兴奋。”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亚洲艺术策展讲师戴维·弗朗西斯曾多次到访中国,在云南、四川等地研学。他表示,中国积极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这种坚守传统、与时代共进步的理念与实践令人钦佩。
伦敦工艺周主席盖·索特高度评价了中英手工艺文化的对话成果,认为中国手工艺在设计与创意中展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中国云南的独龙毯制作方式,吸引观众驻足拍照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赵飞表示,中国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利用,并将其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各项事业,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伦敦工艺周自2015年创办以来,每年初夏在伦敦举办,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品牌、画廊与手工艺人,通过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构建国际与本地、历史与当代的交流平台,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手工艺文化活动之一。

手工织造的独龙族包包
自首届手工艺周至今,中国已经连续11年参展。
本次展览上“妈妈的针线活”代表中国非遗亮相,生动展现了中国优秀工艺作品走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学。
5月19日,中国驻英使馆郑泽光大使夫人华梅参赞主持以“中国非遗之美”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伦敦各界妇女代表齐聚一堂,领略中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了解少数民族的脱贫故事,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

华梅与非遗传承人们合影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向来宾介绍了独龙族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妇女为何以彩虹色作为编织符号。钱竹表示,当地的脱贫攻坚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如今的独龙江已实现5G信号覆盖,新能源汽车在峡谷中穿梭,新兴职业如跨国电商主播、非遗研学导师、民宿主理人等不断涌现,展现出独龙族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多样化发展。正如当地的一句谚语所言:“彩虹架桥的地方,就是希望生长的地方。”这条延续千年的彩虹图腾,正以新的形式融入当代生活,也让世界更进一步认识这片地区的文化与变迁。
英国妇女理事会理事长巴特沃斯女士、柬埔寨驻英国大使潘哈及多国驻英使节夫人等嘉宾出席活动,对“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所展现出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表示高度肯定。
“妈妈的针线活”非遗手艺闪耀国际舞台,传递着中国温度,也在向世界讲述中国非遗技艺如何通过“一针一线”助力女性经济独立与文化传承的故事。
这样的公益出海,很别致也很匠心。
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中国样本”
从大山深处到世界工艺大展, 这根“中国针线” 走出大山、走红全国、走向了世界。
2022年,中国平安、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等组织联合发起了“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在四川大凉山洒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项目以“非遗+设计+产业”模式,将传统刺绣从“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资源”,为边远地区妇女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之路,同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及非遗技艺。

这根“中国针线” 走出大山、走红全国、走向了世界
五年来,“妈妈的针线活”一直探索公益路径,不断完善公益模式。如今,正在逐渐打通非遗与商业、产业、都市生活方式之间的通道。
其中“橙色工坊”是项目最大的亮点,也是联接非遗技艺、当地绣娘与外部产业融合的最核心节点。
截至目前,“妈妈的针线活”已在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成立10个“橙色工坊”。
在贵州台江县的长滩村,项目为苗绣传承人王建明添置绣花机,支持了各种生产设备、生产资料以及创意设计等等,目前60位绣娘人均增收千余元。

苗绣传承人王建明
2022年“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支持的“太阳的秘密”、“天下第一幅”、“柯尔克孜族”三个非遗文化刺绣作品成功面世。为更好帮助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和助力产品推向市场,中国平安通过上线平安企业采购平台、壹钱包app零售销售渠道,仅在当年一年就助力产品销售2000余件,直接帮扶绣娘60余人,销售额约23.7万,人均增收2000余元。
这是在探索“产业赋能”的新路径。

柯尔克孜族的“五彩吉祥符”图案设计创意
2023年“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持续升级,融入环保(废物循环利用)及非遗传承的理念,打造“1+1+1+N”运作模式,即“公益机构管理+帮扶方案+工坊落地+企业支持”,通过平安的电商平台“以销定产”,产品远销缅甸、日本等地,形成“订单驱动生产”的闭环。
细看这个公益项目,独到之处很多。
这是非遗活化,将苗族、彝族传统刺绣与现代设计结合,赋予非遗技艺新生命。
这是女性赋能,帮助数百名少数民族低收入妇女在家门口用自己的手艺创业增收。

独龙毯色彩鲜艳
如今项目出海走向世界,落地柬埔寨,培训当地女性手工艺者。
公益的意义便是如此,带动的是当代的产业,守护的是古老非遗技艺,更改变了大山里女性的命运轨迹。
非遗传承、乡村全面振兴,事实证明单向的输血难以为继。它需要的的是现代公益模式,需要的是文化传承、就业增收、商业产业的全方位打通和加持。

这是一次别致的公益出海
当非遗文化“活起来”,乡村经济“火起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对“ 让手艺有价、让文化有根、让善意有回声”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情响应。
这是一个现代的公益观下公益项目的实践和创新,是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平安样本”。
公益出海背后的平安初心
公益出海背后,是中国平安这家全球领先型企业的初心使然。30多年的公益坚守,从教育扶持到非遗传承,一路深耕细作,这是属于平安公益的“时间的针角”。
自1988年创建以来,中国平安始终坚守“金融为民”的立业初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使命,时刻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回馈社会民生,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平安集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累计投入约10.14万亿元。通过“三村工程”提供乡村产业帮扶资金520.14亿元。
30多年公益坚守,聚焦乡村振兴,一切源于平安的公益初心:金融向善,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
此次“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出海亮相,向世界讲述了中国非遗技艺如何通过“一针一线”助力女性经济独立与文化传承的故事。

展示在伦敦展台的独龙毯
从更高纬度,这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公益样本的生动示范。
正如平安的一直强调的,公益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以非遗为媒介推动文明对话,将中国减贫经验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
从深山绣娘到伦敦展台,从非遗工坊到光伏电站,中国平安以“商业向善”之力,构建了一条兼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的使命的平安,持续书写公益不仅是捐赠,更是通过技术、资源与文化的连接,实现社会价值的共创。

公益出海,是中国平安的初心使然
以伦敦工艺周为起点,平安将持续推动公益国际化,书写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全球篇章。
未来,这份“针线活”将继续缝合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世界,织就一幅人类共同发展的锦绣画卷。
以公益姿态,“妈妈的针线活”正在为中国文化出海增添新的样本。
来源:深圳客编辑部,部分内容引用人民网,图片来自网络
审核:林兰苹
编辑:吕小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