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深圳 资讯

蛇口研究所“美好生活研究计划”2025年系列讲座开讲!

新浪深圳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公共空间特别是工业遗产的保护性改造、运营等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时代课题。如何让改造和文化传承有机交融,将工业遗产升级为“城市记忆下的未来公共空间”?

5月24日,蛇口传媒/蛇口研究所“美好生活研究计划”2025年系列讲座第一期暨文博会南海意库分会场活动举行。来自各地的建筑家、艺术家、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跨界对话,共同探讨“城市记忆下的未来公共空间——从记忆容器到城市客厅”的创新路径和实践经验,以期推动城市文化传承和公共空间创新设计。深规院城市设计与公共艺术促进中心主任刘磊,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公共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策展人李震,张健蘅建筑事务所创办人、城市学者、建筑师张健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科,南海意库招商副总监王海艳,根据各自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如何将承载历史的“记忆容器”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客厅”?刘磊抛出问题,他认为,深圳独特的时空脉络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活的遗产”。这些特殊的空间载体,不仅是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更是铭刻着千万奋斗者的集体记忆。面对工业遗产的功能单一、记忆断层等挑战,只有尝试运用“共生思维”破题。借助经济循环、跨界协作与弹性设计,从而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与交融。刘磊表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相关实践则展现出本土智慧,华侨城创意园、价值工厂等场地通过文化事件和艺术介入实现厂房的再生利用,从废弃厂房转型为“可阅读的立体书”。

刘磊建议,城市更新需兼顾硬件改造与文化激活,让公共空间成为串联历史、社区与未来的纽带。最终以轻盈的想象力去唤醒厚重的记忆,进而构建一个人人参与、永续创新的价值共同体,使得历史在更新中不断生长,让记忆在广泛的共享中得以永恒流传。

“让老建筑注入生活场景、连接居民,更新才有生命力。”李震认为,公共艺术如何通过集体参与重塑城市人文精神与社区归属感是时代课题。他聚焦城市化进程中“无地方性”困境,解析公共艺术如何回应个体化、流动性等现代挑战。

李震结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实践案例,展现了艺术如何以协作共创激活公共空间,联结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孵化城市文化符号。他说:“艺术有作为‘意义空间’的社会功能,为更新改造工业遗产、构建诗意栖居的共同体提供新路径。”

张健蘅表示,更新改造为了留住记忆更是为了面向未来,要让公共空间在未来更好发挥功能作用。

宋科表示,蛇口是工业遗产的富矿,在更新改造中,要注重考量对于城区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让更新改造更“值得”。

王海艳表示,要兼顾各方诉求,通过公共空间运营和社区氛围营造,来为园区的企业和喜爱园区的居民创造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新家园。

据悉,本次活动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ICIF、招商蛇口主办,招商产园、蛇口传媒、蛇口研究所承办。“美好生活研究计划”由蛇口研究所发起,系列讲座已于2024年举办三期,向大众展现更立体多元的蛇口实践。

审核:陈怡燃

责任编辑:吴芯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