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干什么来了?” 2025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正式开展

新浪深圳
关注日前,澳门大型国际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正在火热展出中,来自13个国家/地区的46位参展艺术家共同参展。本届双年展由冯博一担任总策展人、刘钢及吴蔚担任联合策展人,以简单日常用语“嗨,你干什么来了?”为主题,对应现实,反思和探讨澳门“在地”的历史、记忆和当下全球化的复杂局面,涉及“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这终极问题的同时,探勘个体与世界共生的奥义。

据了解,本届双年展包括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本地策展计划、平行展六大板块,约30个展览将于今年7月至10月陆续举行。
这场横跨4个月的国际艺术盛事,荟萃多位前沿艺术家,革新艺术叙事,活化历史场域,深入社区肌理,激发人文动力,使澳门成为生活与艺术交织共鸣的缪斯之城。
空间大折叠:艺术馆变身“人生迷宫”
本届双年展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澳门艺术博物馆的“空间折叠”设计。策展团队在展馆内设置了20个以日常生活来设置和命名的空间,将观展旅程转化为全球化“在地性”的一个锚点、缩影和容器的体验,折叠出人生旅途景况。 整个展览从“场外”到“太空”,入口处,观众需完成艺术家宋冬设计的“入境”程序,才能进入展厅,开启艺术之旅。

无论是巴特‧赫思以蜡衣捕捉时尚和人体微妙接触,还是徐冰透过人造卫星拍摄的湖泊影像反观人类文明,或是卡西亚·穆尔加的《怎么创造一片海洋》,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导观众流泪,汇聚成一瓶“海洋”,本场展览的每个细节都在突破传统展览的边界,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的同时,提供一系列不同维度的艺术景观,体验多元并存之美。

《数字遗迹》艺术家巴特‧赫思、舞者余锦鹰
此次展览巧妙运用走道、洗手间等非常规展示区域, 部分作品被巧妙安置在这里,观众穿梭其中时也不自觉参与艺术创作。
总策展人冯博一表示,“嗨,你干什么来了”是一句通俗、简单的日常用语,以询问和确认对方到来的原因和目的。如果在一个友善的语境下,这句问话常常被用来打招呼或表示对来客的好奇心和兴趣。反之,可能暗示着并不欢迎对方的到来,甚至是一种冷漠的拒绝。利用这个问题意识作为线索,从提问到输出,寻求相互链接的去往、依托与归宿;又或者在人工智能的AI时代呼啸而来之时,更需要对其进行迭代的思考、认知与觉知。所以,这是一种以主动姿态及艺术创作去思考、寻找人生意义、价值和责任的自我判断、选择和表达的展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将参展艺术家作品以空间设置、嵌套和折叠的形态,串联地呈现46位艺术家的创作,展开在不同区域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差异化的对话,在跨越地理界限和文化身份的藩篱之时,完成一次对澳门当代文化艺术的找寻和指认。

公共艺术展览融入社区肌里 特展、城市馆持续发力
公共艺术展览以“来来,往往”作为主题,根据澳门的历史、现时和日常空间,8位知名海内外艺术家的5件/组作品融入城市脉动。当中,澳大利亚何志森主导的《新美安社区共创和互助计划》率先在北区构筑“社区客厅”,其他4件作品将于澳门公共场所和社区陆续登场,引领居民重新凝视生活地景,领略东亚文化之都的内涵。
六大综合度假休闲企业的特展堪称万花筒式的艺术博览,阵容豪华、形式多样,为澳门文化事业注入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馆方面,葡萄牙希拉自由镇馆和中国济南馆将于9月起陆续开幕,聚焦各自文化体系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张力。
本地策展计划与平行展 展示澳门创作力量
入选本届本地策展计划的6个展览包括张颖岚策展的“东方花园后”、王頔及黄美婷策展的“湿件半岛”、吴卫鸣策展的“基因延绵”、冯延及吴少英策展的“雅古纳之塔”、何俊彦及张可策展的“语言之海──澳门街语言研究计划”、蒋静华及王景策展的“她们来到言说的地点”,参展艺术家共计35人,大部分为澳门居民,内容涵盖文化基因、语言景观、 女性叙事及科技与生态等多元面向,深度挖掘城市脉络。
平行展方面,从本届开始公开征集参展方案,最终接纳9项展览,除高校的师生展、商业画廊的联展及个展,还有以个人名义参展的方案,展现澳门多元创作能量。
本地策展计划与平行展两大板块通过征集形式培养本地策展人才,促进本地创作和国际语境的对话,全面推动本地艺术发展,各展览于7月起陆续开幕。
本届双年展已于7月19日起对外开放,将持续至10月19日。
(审核:陈怡燃)
(编辑:金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