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 |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主任罗栋:让植物之美融入城市生活

政府网站
关注
4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不久便着手兴建了仙湖植物园
40多年来
一代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收集、保育珍稀、特色植物资源
一代一代的建设者
把植物园打造得越来越漂亮
我们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接力棒”
不仅要守护好这片植物王国
更要以自然教育为桥梁
把植物学家精神传递下去
让植物学知识
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心里
让植物之美融入城市生活
让仙湖植物园
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仙湖植物园建有“植物学家雕像园”,汇聚了十位中国早期植物学、林学、植物园建设奠基者的汉白玉雕像,还有一座“双师园”,矗立着两名参与仙湖植物园选址规划的中国园林界的泰斗孙筱祥教授和孟兆祯院士的雕像。每次走进两座园,都让我深感传承的力量与使命。
2013年
我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
来到深圳
投身到“千园之城”的建设热潮中
从事植物保护与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多年

很多市民对仙湖植物园最初的印象
以为就是一座公园
我到植物园工作后体会到
植物园是具有科学研究、物种保育、
科普教育、旅游休闲、园林园艺展示等
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机构
深圳有1300多个公园,但植物园只有这一座。仙湖植物园已经收集了13000多种植物,这些植物资源在普通公园是见不到的。所以,在市民游客走进植物园之外,我们也希望植物园积累多年的丰富资源和宝贵知识能走出去。
2023年
我们发起了自然教育项目
“植物园进校园”
让仙湖植物园的
植物学家、自然教育专家
和志愿者老师们
走进校园“开课”

包括帮助学校调查梳理植物名录、设计制作生物多样性主题学习工具包、开展科普巡展等,将植物学科研成果、动植物科学知识带入校园,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亲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种子,为未来的深圳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罗栋希望把植物园带进深圳的角角落落。
两年吸引百余所学校加入
项目发起后
深圳市很多学校
还有中山市的学校
很积极地与我们联系
想要加入“植物园进校园”项目
两年多以来
我们走访了上百所学校
截至目前
已与112所学校签约

在开展“植物园进校园”的过程中
我跟很多学校的老师、学生
进行交流互动
有一些事情让我特别有感触
深圳实验幼儿园是最早一批与我们合作的学校,我曾在幼儿园做过与植物相关的科普讲座,过了几年,这些学生毕业时,老师问他们毕业是什么,一个小朋友脱口而出说,毕业是凤凰花开的季节。这让我们感到特别欣慰,正是因为学习了相关知识,孩子们才能够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很诗意地说出这句话。
园岭实验小学把整个社区当作一个大的校园环境,2024年,我们通过校、社、园三方合作,引导学生针对社区树木标识信息不足的问题,发起“为社区树木办国际身份证”项目式学习,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自主探索,融合科学(树木鉴定)、英语(双语表达)、信息技术(二维码AI辅助)、语文(文案创作),联合实现了社区“一树一牌一码”,提升了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与社会治理责任感,该项目获得了“2024福田区教师项目式学习实践比赛二等奖”。
构建城市与自然连接的桥梁
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座超大型的国际化大都市,高度城市化,很多在城市长大的学生鲜有机会接触到泥巴、溪流和虫子等自然元素。
为此
我们开启无界自然教育
通过持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弥补这一缺失
5年来
我们开展了700多场
线上线下的科普教育活动
直接受惠的人数
达到1500万人次
每年来到仙湖植物园的学生人数
增加了10多万人次

仙湖植物园始终与深圳的发展同频共振。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把仙湖植物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不仅延续植物园进校园,还计划开展植物园进社区,把植物园带进深圳的角角落落,构建全域植物园,让植物园成为这座城市与自然连接的桥梁,惠及更广大的人群,让更多人通过自然教育感受植物的魅力,领略生物多样性之美,让植物园成为深圳人心中的不可或缺的绿色家园,为城市的生态发展和市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林清容
编辑:许坚琳
审读:黄淳 马丹 梁力丹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