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深圳 资讯

灵活运用平台优势 镁信健康助力大湾区医疗互联互通

新浪深圳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交通网络交织成网,让“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当交通的“硬联通”打破地理阻隔,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软联通”正加速跟进——8月1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旅游、医疗健康等场景为切入点,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探索跨境保险服务。”

多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领域的互联互通取得了显著进展。香港与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推动跨境医疗福利向内地延伸,促使港人北上就医的需求持续释放、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香港立法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透视》显示,截至2024年有99600名65岁或以上香港长者定居广东,占香港170万长者人口约 6%,过去10年间急增了40.5%。

关注到越来越多港人到内地寻求体检、用药及专科治疗等服务,镁信健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栋日前在香港出席一场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保险发展”为主题的行业论坛时表示,港人选择北上就医,除了基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医疗设备丰富,还有价格实惠外,亦取决于内地在新药研发领域属世界顶尖的地区之一——截至2024年,中国累计在研的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的30%。

与港澳居民北上就医同向而行的,还有港澳药物、医疗器械的北上浪潮。内地医院加快引进港澳药械的步伐,截至2025年5月,已有114种港澳上市药械通过“港澳药械通”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医院,覆盖肿瘤、罕见病等多个重症领域,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用上国际前沿治疗方案,治疗品质显著提升。

然而,由于粤港澳三地在医疗资源分布、制度体系传承等方面存在天然差异,跨境医疗融合过程中涉及的规则衔接、服务协同等“软联通”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平台机构等市场主体已积极行动起来,在跨境医疗的实践探索中率先发力、抢占先机。

镁信健康联合中再寿险(香港)联合发布首款大湾区跨境医疗创新产品方案,依托国家政策指引和专业技术赋能,打造全周期的“港人北上”医疗保障生态。

据介绍,镁信健康灵活运营平台优势,联合众多保险公司,围绕“好医好药好支付”的核心理念,实现三大目标:其一,是“把药带进来”:通过依托镁信创新药械的资源优势,将最新上市的癌症、罕见病特效药等全球先进药械带给大湾区患者;其二是“把医连起来”:提供内地公立医院专家预约、陪诊、第二诊疗意见、住院手术安排等全流程服务,全面提升港人北上就诊的便利度和满意度。例如,一位香港的癌症患者通过镁信健康平台,能够快速预约到内地知名肿瘤医院的专家号,在陪诊人员的协助下顺利完成各项检查,并在短时间内确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就医效率与体验。

其三,是把支付变简单”。以往,港人北上就医往往面临复杂的费用结算与理赔流程,耗时费力。镁信健康推出的 “一码直付” 平台通过与保险公司的系统对接,可实现“商保就医,无需垫付”的丝滑就医流程。患者就医时,只需扫码即可完成支付,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理赔流程被压缩至秒级响应,真正让跨境医疗的保险理赔变得便捷高效。

“简单而言,即是通过整合内地与香港医疗资源,将医疗系统、药品及支付服务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镁信健康方面表示,“每位客户投保后,都可以通过镁信健康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服务平台,全面覆盖患者跨境就医前的规划、就医中的费用支付、医疗服务协调,再到就医后的康复整个过程,实现保险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

业内人士指出,镁信健康的实践为大湾区医疗“软联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通过“药械资源整合+医疗服务衔接+支付技术赋能”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既破解了跨境医疗中“寻医难、用药难、支付难”的痛点,也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市场化的实施路径。

随着大湾区医疗融合的深入,此类平台化探索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三地医疗资源的高效流动,让“一小时生活圈”不仅有交通速度,更有民生温度。 

(审核:陈怡燃)

(编辑:金睿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