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发展,深圳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政府网站
关注初秋的蛇口邮轮母港,汽笛声与5G信号一起掠过海面;20公里外的深圳交易集团总部大楼,一单渔业碳汇交易经过多轮激烈竞投落锤定音;200公里外,南海东部油田的大国重器“海葵一号”,火炬臂顶燃起的熊熊火焰成为万顷碧波上的又一轮朝阳……
深圳加强资源统筹,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截至目前,深圳已集聚涉海市场主体11万家,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5409亿元,占全深圳GDP比重14.7%。
从深海到餐桌、从码头到云端,深圳以有限的2030平方公里海域,走出一条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蓝色新赛道。

蛇口邮轮母港开港至今共接待游客3308万人次,图为“太平洋世界”号邮轮抵深。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海洋工业:
全链贯通 科技驱动的深蓝跨越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海洋工业是海洋产业“定盘星”。
向海图强,深圳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海洋油气业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南海东部油田连续三年稳产2000万吨以上,已建成我国海上第二大油气生产基地和中国南方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
“油”的故事并未停留在产量数字里。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实现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凯瑞鸥”,以及惠州19-6亿吨级油田的发现,意味着深圳攻克了埋深超4500米的超深层勘探技术难题……“一桶油”,串起了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低空经济、深地深海等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

亚洲最大桩基天然气生产平台荔湾3-1平台。图源: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

亚洲首艘圆筒形FPSO“海葵一号”。图源: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水下。
深圳企业潜行创新研发的一款最大下潜深度350米、最大作业半径400米的水下机器人——“潜鲛X100”入选2025年深圳市第一批次应用场景能力清单。这款被开发者称为“划时代产品”的机器人,专为复杂水域和乱流环境打造,有效拓宽深海资源开发的探索边界。“我们研发的这款水下机器人搭载机械臂、灵巧手、声呐、传感器等高端智能配件,依然能够保持高航速,践行了‘科技向海’的落地实践。”潜行创新副总裁张莹说。
“潜鲛X100”仅仅是深圳水下机器人产业的一个侧面。深圳集聚中海辉固、潜行创新、鳍源科技等一批优势企业,水下机器人企业拥有专利数位居全国第一。
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深圳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与产业根基。
朗诚科技、耐特恩等企业在海洋传感器领域持续突破,推出营养盐分析仪、水下动态监测传感器等一系列国产化产品,为海洋环境监测与工程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航天东方红、航天宏图等企业则在海洋遥感卫星领域构建起全链条产业能力,“海洋一号”卫星星座与PIE系列软件(国内首个遥感与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的研发应用,让海洋观测与数据服务迈入国产化新阶段。赤湾通信专注于海陆空一体化全产业链覆盖的通信业务,其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三代海事通信系统VDES(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船载终端和岸基基站样机,能为船舶提供风险预警、信息交互和大数据服务。震兑工业作为国内首家可面向所有船型提供全谱系智能产品的涉海智能公司,助力深圳首艘纯电智能拖轮交付入列,并推动“水水自主物流”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相关产业。
“硬装备”向上游挺进,“软科技”向下游延伸。
深圳用好海洋这个“蓝色药库”,拥有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253家,这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中40%集聚在深圳,“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初步建成,一批相关创新载体逐渐建成,4款海洋创新药在研,深圳海王医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HW130注射液已完成1期临床试验,并取得1期临床研究报告。
从上游的“一桶油”,到下游的“一粒药”,深圳海洋工业不断壮大船舶、海工装备、涉海设备、涉海材料等海洋制造业,尤其积极发展绿色智能船舶、游艇、无人船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水上运动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已经逐步完成从资源依赖到科技驱动的蝶变,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服务业:
5G满格 “三湾一洋”的智慧联通
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新一代信息技术一直是深圳的优势所在。如何把这一优势向海面延伸?深圳的答案是,建起一个“5G+卫星”的空天地一体海洋网络体系。
深圳推动三大运营商适度超前布局海上通信通讯设施,累计建设覆盖海域5G基站超900个,初步实现25公里海域4G/5G网络全覆盖,支撑深圳海洋信息服务业高速实现增长。同时,深圳引导华为、腾讯等科技龙头企业向海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观测预报、港航、油田、现代渔业、新能源等海洋场景的应用。
网络通了,消费场景随之升级。
深圳深度挖掘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伶仃洋“三湾一洋”的无限潜力,推出一批邮轮游、游艇游、海上游产品。
深圳接待邮轮航次数量位居全国第四;蛇口邮轮母港开港至今共接待游客3308万人次;湾区一日游年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中国杯帆船赛、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深圳·宝安)总决赛高水平赛事已直接带动消费总量超10亿元;深圳海事局登记游艇超过1000艘,成为全国第二个“千艇之城”。

图源:招商蛇口邮轮母港
如果说游艇经济激活了海面的活力,那么展会经济则让全球资源在深圳交汇。
2025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上,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阿根廷、摩洛哥等20个国家及地区优质展商携水产品亮相,吸引全球目光聚焦现代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助力深圳加速建设创造型现代渔业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加快培育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经营服务业,全市海洋技术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海洋信息服务业企业超过500家。海洋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经济蓬勃向上的新蓝海。
海洋渔业:
耕海牧渔 有限海域的无限纵深
在这条蓝色新赛道上高质量发展的还有渔业。深圳以占全省不到千分之五的海域面积,创造出了百亿级的经济产值,从捕捞到养殖,从育种到交易,深圳用数字化、资本化、平台化的思维,拓展海洋的无限纵深,把传统渔业升级为一条可复制的“深蓝产业链”。
深圳以金枪鱼为主的远洋渔业加快发展,已成为广东省远洋渔业主力军。目前深圳集聚远洋渔业企业18家,在西非和南太地区打造了一批境外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船数量占全省总数的72%,远洋渔业产值占全省远洋渔业产值约86%。一支支来自深圳的远洋船队正劈波斩浪,驶向广阔“深蓝”。
深圳紧抓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这一契机,引聚中水集团等全球渔业龙头企业落户;以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为牵引,引导全球高端优质水产品聚集;在密克罗尼西亚、老挝等建立渔业基地,探索“前港后园”模式,延伸海外渔业产业链。
一个个具有世界一流的智慧船队、数字渔场、智慧渔港和数字渔业产业园,正在变成现实。
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渔业智能化升级。助渔导航通讯系统、高精度卫星导航仪等投入应用,为远洋捕捞装上“数字眼睛”;智慧渔业物联网系统与智能增氧机、PP养殖设备构建起精细化养殖生态,实现渔业养殖自动化;国际领先的智能仓储冷链物流系统,为水产品加工流通打造“保鲜屏障”。
深圳培育的优良苗种多倍体“沙井蚝”、斑节对虾新品种“南海1号”“南海2号”等已推广至全国沿海养殖区和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实施“耕海牧渔”工程,高水平建设“深蓝粮仓”。
首批深圳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已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如火如荼铺开,拟打造“陆-港-岛-海”联动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链。
在“陆”上,规划200亩种苗繁育基地;在“港”域,规划27亩现代渔业智慧港;在“岛”周,在江牡岛周边83公顷海域,投放26组重力式深水网箱,开展养殖;在“海”中,红海湾610公顷海域规划建设远海养殖园区。
海洋不是边界,而是接口。在这个接口之上,一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正破浪而来。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海昆 通讯员 南宣 摄
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