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深圳 资讯

于断裂处创生连续:建筑师韩玥君(Yuejun Han)的实践与探索

新浪深圳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建筑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深深扎根于基础设施的网络,铭刻在材料的记忆里,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社会脉络。在韩玥君的建筑实践中,连续性成为衡量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尺:既要维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对话,又要协调宏观系统与微观表达,更要融合专业追求与社会担当。

韩玥君的设计方法建立在对现存环境的敏锐观察之上。通过长期独立研究,她持续关注基础设施衍生的“剩余空间”——那些高架桥下的缝隙、工业区边缘的角落、废弃现代建筑的内腔。在大多数人视为残缺的地方,她总能发现潜藏的公共领域可能性。

凝视被忽视的角落:剩余空间与材料记忆

韩玥君的设计思维始于对既有环境的细致洞察。她的独立研究长期关注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剩余空间”——高架桥下的缝隙、工业区旁的边缘地带、废弃现代主义建筑的内腔。在她眼中,这些常被视作空白的区域,实则是蕴藏着潜力的公共场域。

“重桥(Re-Bridge)”项目是其思想的典范。该项目在现有高速公路桥上方悬挑模块化住宅单元,同时将地面层重新交还给公共市集与行人活动。其核心逻辑是结构上的独立:在充分尊重基础设施荷载限制的前提下,创造出新的生活空间层。

在法国勒阿弗尔,“再着陆(Re-Landing)”项目展现了独特的设计思维。那座曾被遗忘的Brise-Vent混凝土防风墙,经过精心改造,以露天博物馆和滨海步道的新姿态重获生机。巧妙嵌入的阶梯座席与观景平台,既尊重原有结构的完整性,又为其注入当代功能。材料也是其设计的另一重要维度。她对石材、混凝土和再生饰面的理解超越了技术层面,视其为记忆的载体。对韩玥君而言,材料的连续性即文化的连续性。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她赢得了Arch Design Award奖项等国际认可,获得ArchDaily等专业媒体的重点关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她独特的洞察力——在破碎与断裂之处看见连接的可能。

尺度的拓展:基础设施中的连续性

同样的设计哲学也体现在她参与的美国重大交通工程Brightline West高铁项目中。在这里,连续性超越了空间范畴,上升到国家层面:通过美国首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连接拉斯维加斯与洛杉矶地区,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韩玥君在从拉斯维加斯到兰乔库卡蒙格(Rancho Cucamonga)全线四个车站的形态塑造中发挥核心作用。她完成的类型学图示、体量研究和关键建筑图纸,为项目的整体清晰度奠定了基础。她提议采用当地开采的条纹石材,使车站与其所穿越的峡谷地貌建立起视觉和情感上的联系。这绝非表面的风格化处理,而是一种统筹了地域身份、耐久性与成本的深层策略。材料成为承载记忆的媒介,将连续性深深织入项目的物理肌理。同样关键的是,她主导了与交通工程师、景观建筑师及多个市政机构间的协调工作,确保设计框架在技术与法规的复杂压力下始终保持完整。这些被作为城市门户广泛宣传的车站,深刻体现了她将连续性从概念完美落实至建成作品的能力。

城市肌理中的连续性:文化生产

如果说 Brightline  West高铁重塑了区域间的连续性,那么东区影城(East End Studios)项目则是在一个城市街区内部探讨这一命题。

这座位于洛杉矶艺术区、占地15英亩的园区,在一个以工业底蕴和文化实验著称的社区中,引入16个摄影棚和创意办公空间。韩玥君前期的布局研究、流线组织图和报批文件,奠定了该项目如何既能作为安全高效的工业枢纽运作,又能对其周边环境保持开放和渗透性。她通过景观化的边界处理和积极的公共界面设计,将项目从一个封闭的综合体转变为锚固社区的市民节点。这些设计框架持续指导着该开发项目如何在重塑社区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守护现场的连续性

设计远不止于图纸。在已开通的 LAX/地铁转运中心站(LAX/Metro Transit Center Station)项目中,韩玥君承担现场查勘、承包商协调与现场技术决策的重要职责。

该车站是连接洛杉矶国际机场(LAX)、 Metro K 线 和机场自动旅客捷运系统的关键节点,预计年客流量达数百万。在这一高压环境下,她严格比对施工文件与现场条件,管理各类报审提交,并实时解决出现的差异问题。

她的核心使命是守护连续性:确保设计阶段构想的建筑品质,能够抵御施工进度、多方监管和承包商现场决策带来的压力,最终得以完整实现。车站已如期启用,并被誉为一个成功的洛杉矶新门户。

延伸专业边界:培育文化的连续性

对韩玥君而言,连续性也意味着专业文化的传承与共建。在格里姆肖建筑事务所(Grimshaw Architects)的洛杉矶办公室,她主持“建筑界女性(Women in Architecture)”小组,领导围绕公平、导师制和专业发展的多项倡议。

她还代表公司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作为志愿讲师参与 “国家建筑周(National Architecture Week)”活动。在卡尔弗城高中(Culver City High School),她通过发表演讲和主持互动工作坊,向学生介绍建筑思维及建成环境领域的职业发展,支持激励本地青年、拓宽建筑教育普及面的努力,为边缘化社区提供更多机会。

结语

从剩余的缝隙空间到国家级的交通基础设施,从材料的记忆到公共领域的传承,韩玥君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一以贯之的故事:建筑即连续。

她从不将项目视为孤立的委托任务,而是视其为城市、环境与文化交织的复杂系统。她的角色始终处于核心:制定统摄性的框架、守护最初的设计意图、将材料与记忆深深嵌入每一处建造的肌理。

在一个时常为新奇而追逐新奇的行业里,韩玥君的工作执着地探寻着某种更为微妙,也更为恒久的价值。这是一种致力于连接的建筑:连接城市与区域,连接基础设施与社区,连接材料与记忆,连接实践与社会。这种连续性,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亟需的建筑实践。

(通讯员:张鑫)

(审核:陈怡燃)

(编辑:金睿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