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不在”装置艺术展在深开幕:00后艺术家严紫齐叩问存在本质

新浪深圳
关注2025年10月2日,主题为“我在我不在”的个人装置艺术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巢·美术馆开展。该展集结了少年艺术家严紫齐(Orchid Yan)创作的9件装置作品,通过战争记忆、环保实践、性别平等与自我构建四个篇章,展开对“存在”命题的深刻探索。深圳小燕画院创始人董建国、福布斯中国艺术教育“杰出教师奖”得主冯捷飞、广州斐特思学校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夏亦思担任联合策展人。

出席个展开幕仪式的嘉宾合影
据悉,现年仅17岁的严紫齐生于香港,现为广州斐特思学校G12年级学生,8岁开始在深圳小燕画院接受艺术培训。2025年8月,严紫齐创作的装置作品《污染的归宿》荣获“2025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100大赛”金奖。

作品《污染的归宿》聚焦环保治理困境
该作品此次亦亮相个展,成为个展的四个篇章之一。艺术家将吸附印染废水的活性炭转化为装置主体,这些满载污染物的黑色块体,原本是治理技术的“成功产物”,却成为新废物的冰冷物证,作品尖锐地揭示了现代环境治理中“眼不见为净”的伦理盲区。

作品《法兰德斯》系列演绎艺术家的家族战争记忆
而展览的开篇《法兰德斯》三部曲以艺术家严紫齐家族战争记忆为蓝本,构建起微观史与宏观史对话的震撼现场。《茶杯的悬置》以一件由阵亡电报构成的日常器物,质问我们与历史的责任;《手雷的矩阵》则转向战争的冰冷系统,揭示生命如何被工业化暴力异化为无名数字;《军靴的缺席》最终升华为对牺牲本身的永恒悼念,空靴立于罂粟花田,标志着身体的消逝与记忆的永存。
三部曲从“一个生命的拯救”到“无数生命的消亡”,最终抵达“生命痕迹的永恒化”,完成了从家族叙事到普遍人性的哲学跨越。

行为装置《编织/断裂》呼吁性别平等
个展现场,行为装置《编织/断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互动。艺术家严紫齐将在跨国公益组织实践时教导女孩制作布卫生巾的公益实践,升华为一场呼吁性别平等的公共仪式。仪式现场,严紫齐以缓慢而重复的劳作,将卫生巾布条编织成绳,并攀爬一座孤高的梯子,围观的观众可自行选择剪刀或针线,剪断或续接绳索,以此表达各自对“性别平等”的立场。
“地面铺陈的红色纱幔象征经血与污名”联合策展人、广州斐特思学校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夏亦思解读道,“作品把女性个体身体疼痛转化为公共宣言,倡导公众一起消除‘月经羞耻’,维护女性权益”。

作品《严色》是艺术家严紫齐(左)对自我的追问
展览压轴之作《严色》,艺术家用自创的祖母绿颜料“严色”和木质立体拼贴,构建出流动的“自我认知地形图”,在展览前三个主题探讨了外部身份(家族、性别、环境共谋)之后,转向对艺术本体与自我内核的追问。
严紫齐表示,她希望借此告诉公众,作为一个00后艺术家,她是一个技术革新者、深刻的思想者、文化的自觉者、观念的构建者、勇于自我解剖者、具有清晰艺术脉络的实践者。

极具思辨力的装置艺术吸引观众驻足
作为大湾区00后艺术家的代表性展览,“我在我不在”装置艺术展的学术价值获得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从事美术教育45年,曾出访 30 多个国家做艺术交流的美术教育家、画家董建国认为:“严紫齐的作品超越平面思维,既有对公共话题的审视,又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辨深度。”

美术教育家、画家董建国对严紫齐作品评价颇高
据主办方透露,该展是少年艺术家严紫齐从艺约10年来首次开个展,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国庆长假,这个由17岁少女构建的思想场域,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邀请深圳市民、艺术爱好者加入关于记忆、社会责任与存在的永恒对话。
(审核:惠歆鸿)
(编辑:金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