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蛇口”中隐含深圳的创造力 “深圳创造力—蛇口印记”主题展览拉开序幕

新浪深圳
关注“这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对‘何以蛇口’的追问。”国庆节前夕,“深圳创造力—蛇口印记”主题展览拉开序幕,展览导言中的这句话,如同埋下一颗充满悬念的种子,勾起观展者探寻答案的好奇。当大家驻足于蛇口研究所打造的“在场・蛇口”口述史展呈前,屏幕上正轮番播放着19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以人为核心,讲述了蛇口发展中的空间创造力、人的创造力、社区创造力,答案便渐渐清晰起来。

空间创造力 从“厂房”到“潮地”的蜕变
南海意库本身,就是蛇口空间创造力的经典样本。展览举办地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繁忙的三洋厂房,彼时这里机器声昼夜不息,承载着蛇口作为工业重地的辉煌。2005 年生态化改造后,老旧厂房褪去工业锈迹,变身为集文创、艺术、办公于一体的潮流聚集地,即将开放的二期(7 号楼、8 号楼),更让“保护—活化—共生”的模式进一步落地。
这种空间转型的创造力,在口述者的记忆里可寻踪迹。1987年从广东粤北清远英德来蛇口三洋电机工作的邓雪梅,至今记得初到蛇口时“最高的楼是招商大厦”,也记得后海大道当时还是一片海域,而如今她曾工作的厂房区域已成为文创地标,“以前想都不敢想,老旧厂房能变得这么有活力”。蛇口市场负责人龙璐萍的经历同样印证着这种变化,2012年她初到蛇口时,市场还是原生态集贸市场,流动渔民在码头与市场间形成自然摆卖区,2018 年启动改造、2020 年完成升级后,这里成为智慧农贸枢纽,不仅保留了烟火气,更融入了现代管理模式,正如她所说,“蛇口的空间不是简单改造,而是根据大家的需求‘长’出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需求,它还可以有居民精神上的一些需求”。
这种从旧到新的空间创造力,本质是对历史肌理的尊重与创新的平衡。正如刘磊所言:“我们不想让老建筑只成为标本,而是让它继续参与城市生活。” 南海意库的转型如此,蛇口整个片区的发展亦如此,每一处空间的更新,都延续着实用与创新共生的基因。

人的创造力 敢闯敢试与坚守传承的交织
“在场・蛇口”口述史展播中,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的蛇口人,用亲身经历诠释着深圳创造力的核心——人的敢为与坚守。
1988年,大学生黄勇带着200元离开武汉国营单位,用复写纸写简历四处求职,最终进入蛇口首个中美合资化工企业——太阳石油。“当时连厕所用纸都是进口的,行政经理一句‘公司纸只能办公用’,让我第一次懂了公私分明的现代企业规则。”视频里,黄勇的讲述切入点很小,却让人触摸到了蛇口早期制度创新的样子,这里不仅有打破 “铁饭碗”的勇气,还有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
作为最早一批改革先行者之一以及蛇口工业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顾立基1982年来到蛇口时,住的是边防哨所改建的宿舍,“防蛇和老鼠比防蚊子重要”,但他和同事们“不在乎生活困难,只在乎能不能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陈难先接到电话21天后就带着铺盖卷到蛇口,只因信里描述的“开放包容、红红火火”,让他甘愿奔赴这片当时荒凉却充满希望的土地,并成了蛇口育才学校的创始校长。
这种敢闯敢试的创造力,不仅体现在打破体制束缚上,更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智慧中。来自重庆的陈安捷40岁到蛇口后,参与了中国最早社保制度的探索,当时深圳没有社保,第一批工业区员工面临退休,他们找不到先例,就自己创造,通过梳理退休人员的职业、工龄、贡献等指标建立模型,最终形成的方案不仅让当事人觉得公平,更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社保制度的雏形,“今天全国的社保模式,是深圳蹚出来的,而深圳的社保模式,是蛇口蹚出来的”。
而在蛇口的发展中,坚守传承同样动人。杨子铃的父母20世纪90年代来到蛇口,开起百草堂祖传凉茶铺,如今她作为第二代经营者,看着“小时候来喝糖水的顾客,现在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甚至有情侣来店里拍婚纱照。“世界一直在变,但熟悉的店还在,能给人安心的感觉”,这种对传统味道与社区情感的坚守,让蛇口在快速发展中保留了温度。

社区创造力 人文与温度的共建共生
如今的蛇口,正以社区共建的模式,释放着更鲜活的集体创造力,这一点在“在场・蛇口”的口述故事与展览互动环节中尤为明显。
郑溢雯 2014 年来到蛇口做社区社工,一待就是七八年。她记得第一次跟着网格员走社区时,“网格员骑着电动车载我,跟保安大爷打招呼,跟打完太极拳的阿姨聊糖尿病情况”,这种像熟人邻居一样的场景,让她在陌生城市感受到温暖。后来,郑溢雯转型为社区公益项目策划人,她推动的“新老居民资源对接”计划,正是蛇口社区共治创新的延续,让青年人的创意与老蛇口人的在场资源碰撞,让社区服务更贴合居民需求。
蛇口的人文和温度还吸引着不少国外友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巴西与意大利混血的Eligier就是其中一员,有着20 多年与中国人共事的经历的她现已定居蛇口,“蛇口是个很包容很友善的地方。”Eligier说,她喜欢带狗狗去海边散步,海边有个小冰淇淋摊,摊位上的姑娘每次都会给她的狗狗一小勺冰淇淋,狗狗吃得特别开心,她看着也特别满足。葡萄牙艺术家Majo‘也感同身受,她来蛇口已经7年了,充满活力又文化多元的蛇口很有吸引力,在这里拥有强烈的舒适感与归属感,“这里允许每个人做自己”。
除了静态展呈,“在场・蛇口”的互动环节更让观众成为创造力的一部分。展区内的特制镜面装置前,参观者纷纷驻足,让自己的身影与镜中蛇口的历史建筑、潮流街景同框,定格我与蛇口的故事。而扭蛋机前,大家分享着自己的蛇口记忆,这些故事也将被收集起来,成为蛇口新口述史的素材。
创造力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个普通人在时代里的勇敢尝试,“在场・蛇口”口述史里的故事,也从未定格于过去,它们是延续创造力的脉络。这个国庆假期不妨来“深圳创造力—蛇口印记”主题展览,共同探讨“蛇口模式”的内核,寻找其与深圳创造力的内在逻辑,让这段充满勇气的探索故事,在持续的追问与续写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审核:陈怡燃
编辑:吕小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