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深圳 资讯

以“科技+特色+生态”谱写粤桂协作的“巴马样板”

新浪深圳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地处广西北部的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拥有“世界长寿之乡”的金字招牌,富硒土壤、弱碱性天然水、原生态食材等资源得天独厚。

长寿乡里喝出巴马水文化

优质水资源是巴马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巴马将水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衍生出“产品消费-生产观摩-文化体验”的全新产业链,让巴马独特的水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据巴马瑶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王锐介绍,自深化粤桂协作以来,已投入协作资金2727万元支持建设长寿巴马高端矿泉水生产基地,引进新加坡三达膜的纳滤技术,为“长寿巴马”矿泉水扩大生产线,并成立巴马矿泉水研究院,引入四季甘泉、巴马百年等大湾区企业累计投资3.7亿元在巴马建设饮用水厂,构建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生态体系。建立“巴马生产基地+深圳市场”模式,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巴马饮用水产品入驻深圳华润万家、沃尔玛、山姆等大型商超,助力巴马饮用水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目前,全县登记备案包装饮用水企业已有17家,年产值约占工业产值60%,2024年包装饮用水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带动就业超900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畅销粤港澳大湾区的巴马香猪

在巴马,被誉为巴马三宝之一的巴马香猪也已入选全国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实施名单。

2022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巴马县政府合作共建了巴马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深圳又投入粤桂协作资金2486万元打造香猪保种繁育、生态循环养殖基地,推动研究院创新构建“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猪、粪尿肥田”的“稻薯猪”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开发出第一款国产化生物芯片“天鹏香芯”,并成功获批普通级小型猪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书,建成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小型猪实验动物生产基地,香猪价值实现大幅提升。同时,加大科学养殖引导,带动全县巴马香猪养殖农户8000多户,产业总产值约3亿元,同比增幅5.3%,养殖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约5000元以上。

在粤桂协作机制的支持下,广西巴马寿城春食品有限公司的巴马香猪腊肉、腊肠成功获批第十五批“圳品”,“巴马香猪”入选2024年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名单,巴马香猪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深圳基因让猪器官移植人体成为现实

这种体重仅30-50公斤,被当地人称为“冬瓜猪”的巴马香猪,受到深圳尖端基因编辑技术的加持,通过科学养殖和基因创建,更是实现了从食用价值到医用价值的颠覆性创新,让猪器官移植人体成为现实。

今年8月2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世界首例将基因编辑猪肺移植到脑死亡人体内成功案例。研究过程中,何建行教授带领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研究团队,从一只猪供体中取左肺移植到一名脑死亡者体内,模拟临床常见的单肺移植手术。该供体猪经过6处基因编辑,以降低其器官移植到人体后的免疫风险。术后,呼吸、血液、影像等监测数据显示,移植肺维持通气与气体交换功能长达9天,其间未发生超急性排异反应,同步病原学监测也未发现活跃感染迹象。

何建行教授研究团队移植手术所采用的猪肺种源正是巴马香猪。巴马香猪能成为异种器官移植的“优选供体”,也是基于巴马山区高负氧离子空气、弱碱性泉水与独特土壤构成的生态系统,历经数百年近亲繁殖,造就了这一品种基因纯合度高、抗病性强的特性——其基因组于2017年被成功破译,编码区基因与人类同源度远超普通猪种,为精准基因编辑提供了清晰的“导航图”。

巴马研究院科研人员介绍,通过高效精准的猪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目前已成功培育出3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巴马香猪模型,并完成国家实验动物新资源审定,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推动了巴马香猪产业从食品向医学应用领域的拓展。

尽管异种器官移植仍面临慢性免疫排斥监测、伦理规范完善等挑战,但深巴合作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按照规划,巴马将构建“1+N”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医用级巴马香猪供体培育基地”为核心,上游发展特种饲料与基因技术服务,中游吸引科研机构建立临床前实验基地,下游布局器官保存转运设备制造与康复医疗服务。

(审核:惠歆鸿)

(责任编辑:陈雅思)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