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非遗传承:一条流淌不息的生命线

新浪深圳
关注日前,车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穿过层层叠叠的喀斯特峰丛,空气中仿佛都浸润着长寿的奥秘。然而,比百岁老人传说更古老的,是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未曾断绝的民俗文化。
如今的巴马,将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技艺教学巧妙结合,成为巴马另一条流淌不息的生命线。搭乘着粤桂协作的快车,巴马的非遗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浸润着一代代巴马人。
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提及巴马的民俗瑰宝,瑶族祝著节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为纪念始祖密洛陀而生的节日,自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更成为展示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到农历5月29日,瑶族同胞们就会换上纹饰精美的服装,以铜鼓舞、山歌等节目在村寨门口迎接八方来客,让山乡满是民族文化的鲜活气息。
祝著节将“敬生”贯穿于对自然、祖先的仪式性礼敬,将“乐生”落脚于对个体健康、家族兴旺、社群和谐的祈愿,形成“敬生为本、乐生为归”的文化内核。为进一步完善非遗项目保护政策措施,巴马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资源保护条例》,并建成东山乡巴根铜鼓楼、东山乡弄山村祝著节展示馆、东山乡中心小学瑶族传承班展示基地、那桃乡民安村敢泵歌圩传承基地、那桃乡平林村“惟仁者寿”传承基地等8个非遗传承基地。截至目前,巴马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自治区级5项、市级11项、县级82项,认定各级传承人20名,涵盖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等多元门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校园里的非遗技艺传承
如今的祝著节,已从传统的祭祀活动发展为综合性年节,活动不仅涵盖祭祀密洛陀、打铜鼓、跳铜鼓舞、唱山歌等传统内容,还延伸出射弩、斗鸟、打陀螺等文体竞技。而这些文体竞技活动,正以一堂堂生动的课程在巴马各个学校里进行实践。

巴马文广体旅局副局长黄静介绍说,巴马定期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蒙灵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瑶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设立瑶族文化传承班,把花样皮鼓舞、铜鼓舞、迎宾歌、陀番歌、瑶族棋艺、射弩、陀螺、手工刺绣等纳入教学课程;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 铜鼓文化共传承”活动,由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师生们皮鼓、铜鼓、猴鼓舞的技法,普及铜鼓文化,让学生从小接受非遗的熏陶,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在深圳市大鹏新区援建的巴马第五幼儿园,不仅成立了蓝靛课程示范班,还创新开设了扎染坊、蓝靛种植区,通过种蓝靛、护蓝靛、收蓝靛、打蓝靛、制蓝靛泥等劳动实践,让孩子们从不同维度了解“蓝靛扎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该幼儿园创立至今短短六年时间,已成为河池市市级示范幼儿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幼儿园。
作为巴马开发“蓝靛染”体验课程的推动者,教师李云也颇有感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主体,我们把非遗融入思政课,学生在动手做扎染、听文化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主动参与传承的责任感,最终实现活态传承。”截至目前,李云已带着她的团队深入那桃乡初级中学、那社乡中心小学等10多所乡镇学校开展“蓝靛染”非遗校本课程推广活动,下一步,“蓝靛染”系列课程将会通过学校推广、社会推广、家校共育、工坊研学等方式进行,通过系列的教育活动,缩短大众与传统非遗的距离,让古老技艺在青少年指尖焕发新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民俗文化教育,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非遗“活”在当下。这份对民俗文化的珍视与创新,不仅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多了“文化味”,更让非遗技艺有了年轻的传承人。
非遗带来的经济发展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新民社区,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打卡点”,它正是以瑶族非遗资源及巴马民俗文化为依托,以巴马福寿文化为创意核心,集产品研发、生产制作、展示展销、培训体验、参观接待、文化交流、电商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壹秋堂非遗工坊。
走进店里,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整齐排开,土布的质朴、钩编的精巧、配饰的绚烂扑面而来,有快乐寿星玩偶、福寿巴马艺术手提袋、瑶族铜鼓纹多功能手包、福寿巴马民族风瑶药养生槌等。新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兰诗豪介绍,每逢周末,壹秋堂非遗工坊便会迎来学校和亲子家庭的探访,他们喜欢现场了解文创产品的创作背景,聆听民俗故事,以及体验养生槌的制作过程。常态化的研学活动,让原本藏在店里的非遗,变成了能上手制作、能融入生活的“活文化”。

自2022年9月工坊成立以来,不仅带动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灵活多点就业,壹秋堂非遗工坊“培育新农村手艺人”项目还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最佳案例名单,并被评为“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未来,在粤桂协作的支持下,巴马的非遗也将会在大湾区市场的引领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审核:惠歆鸿)
(责任编辑:陈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