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汇鹏城 为爱争先 2025年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决赛圆满收官

新浪深圳
关注台上温暖与智慧交织,台下感动与掌声不断。10月21日,2025年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路演启幕,15个公益项目轮流登场,以鲜活实践与滚烫初心,讲述着现代慈善赋能民生福祉、点亮困境希望的温暖故事。
大赛由深圳市民政局主办、深圳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承办。自2024年12月启动以来,吸引18个省市241家机构305个有效项目申报,经过这10个月的严格筛选和陪伴式培育,15个项目突围晋级。赛事不仅为获奖项目提供资金扶持,更以“选优+培优”为核心,通过专业培训、资源对接、政策优惠等全链条赋能,提升项目的可持续运营能力和社会服务效能,为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注入公益力量。
决赛路演:以生动实践诠释公益初心
晋级决赛的15个项目均聚焦“老小弱困”领域,扎根民生需求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其中儿童关爱项目占比最高,达33%(5个),关爱残障人士项目3个,关爱老年人、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等项目也较多。部分项目创新运用AI智能监测、智能工具、情景短剧等技术和形式提升服务效能。大赛还吸纳落地深圳的异地优质项目和本地机构落地对口帮扶地区的优质关爱项目,多维度为民生保障“补短板、强弱项”。
在银龄关爱领域,“防跌包”项目聚焦潜在高跌倒风险老人的卫浴安全问题,通过“防跌包+社区宣教”的服务模式,为老人筑牢居家防跌防线;“风雨兰·社区长者脑健康项目”通过社区专业服务关注长者脑健康,开展认知科普和体脑激活小组活动200场、为600名60岁以上长者开展二次评估,帮助数千名长者维护认知健康。
科技不仅能改变生活,还能打开心门。“老吾老,邻吾邻——社区嵌入式AI民生互助平台”是科技赋能老年人及精神障碍人士的社区关爱项目代表。项目依托“大脑健身房”系列AI设备及数字化康复系统,构建“评估—干预—跟踪—反馈”服务闭环,为认知健康与精神障碍康复难题提供智慧解决方案。目前,项目已覆盖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累计服务超11万人次。
晋级决赛的残障人士关怀项目共三个,均聚焦就业创业和社会融入问题。“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手工艺创业就业支持计划”通过非遗传统手工艺培训,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助力残疾妇女就业、增收;“憨小孩爱心烘焙空间”借助AI和智能工具,通过“技能培训-岗位适配-持续赋能”全链条服务,打破残障人士就业、创业壁垒;“数字化3D打印——残障者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则为残障人士提供3D打印技术培训、就业岗位及创业支持,用科技为残障人士搭建起全面赋能的发展桥梁。
大赛还打破地域限制,吸纳落地深圳的异地优质项目,构建多元参与的公益生态。来自北京的“深圳市罕见病综合保障服务项目”通过跨地区协作整合医疗、政策与社会资源,为罕见病群体提供关爱帮扶。项目落地深圳以来,联动合作医院,服务超1200人次;来自上海的“根植社区的慈善商店”项目,将慈善零售模式带入深圳社区,鼓励居民捐赠闲置物资、义卖助力弱势群体,构建起资源循环、邻里互助的公益生态。项目负责人表示,深圳高度活跃的社区治理基础、公众捐赠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为慈善商店的“社区化复制”提供了肥沃土壤,这也是项目选择落地深圳的主要原因之一。
决赛现场,一段苗族山歌将评委和观众带入云雾缭绕的苗岭深处。这是深圳本地机构落地对口帮扶地区的“Tong唱乡音——民歌民谣传承计划”的路演环节。项目通过组建社区合唱团、举办乡土文化节等方式,将散落民间的“声音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推动民族音乐活态传承;同样为儿童关爱项目代表的“多彩心世界”,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以艺术疗愈课程等形式,服务190个社区54所学校,累计受益超260000人,直接服务63550名儿童;“招商港口乡村教育公益项目”则依托企业资源推动乡村教育公平,十年间累计为3万名乡村儿童提供成长支持。相关项目聚焦并精准回应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困境的儿童需求,用爱与智慧铺就健康成长之路。
大赛创新采用“主评委+大众评委”现场评分机制进行,在项目路演、答辩后,评委组依据赛事规则对入围项目进行多维度综合评分并实时公布。最终,“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手工艺创业就业支持计划”“根植社区的慈善商店”“特普融合亲子乐团”三个项目获评五星项目;“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数字化3D打印——残障者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深圳市罕见病综合保障服务项目”“老吾老,邻吾邻——社区嵌入式AI民生互助平台”“防跌包”五个项目获评四星项目。“招商港口乡村教育公益”“‘火柴计划’项目”“Tong唱乡音——民歌民谣传承计划”“风雨兰·社区长者脑健康项目”“‘家长加油站’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赋能计划”“憨小孩爱心烘焙空间”“‘多彩心世界’流动儿童情感忽视与情绪觉察支持服务项目”七个项目获评三星项目。大赛除将发放总额113万元的梯度扶持资金外,还将为所有获评项目提供资源对接、政策配套、孵化服务与持续跟踪督导等全方位赋能支持,持续助力优质项目高质量发展。
赛程回顾:精准培育,持续赋能
回顾大赛历程,成长赋能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持续不断地培育课程和配套服务,将“选优”与“培优”深度融合,让赛事每个环节都成为公益项目成长的“养分”。
2024年12月27日,大赛启动仪式暨宣传推介会向全国发出“公益邀约”,305个申报项目覆盖未成年人保护、残疾人帮扶、乡村振兴等领域。大赛启动以来,将“选优”与“培优”深度融合,让赛事每个环节都成为公益项目成长的“养分”。
2025年1月起,多场线上分享会邀请往届优秀代表传经送宝。同时,围绕本届申报项目,推出多篇深度推文,通过系统剖析代表性案例的运作模式、社会价值与创新亮点等,不仅生动呈现了参赛项目的多样性与专业性,也有效扩大了大赛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和行业影响力,为项目和大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2025年2月至5月,入围赛与晋级赛激烈上演,与此同时,大赛系列赋能活动也密集举行。经过数月的成长赋能、交流切磋与严格筛选,最终15个优质项目突围而出,晋级决赛路演。
晋级赛后,赋能、培育持续升级。“社创种子特训营”“资源整合实务培训”“资源联动计划动员会”“大赛公益创投委员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陆续开展,全方位提升和规范项目制度、路演技能、服务和造血能力等。“从申报到晋级,每一步都有收获,这不仅是比赛,更像一次公益‘充电之旅’。”一位参赛者的心声,印证“陪伴式培育”的力量。还有项目代表表示,以前管钱只会简单记账,通过活动,学会了做详细预算表和资金台账,对项目规划运营有了更多地了解。
赛事期间,奥运冠军陈定走进爱特乐团,开启“鹏城有爱、名人有约——深圳公益慈善项目City walk”系列活动的首站参访活动。相关报道和话题在社交媒体获得超百万曝光,推动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此外,大赛还积极拓展线下宣传渠道,通过在城市核心商圈的地标大屏以及公交车车身、站台广告位进行公益形象展示,进一步营造“人人可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善”育生态,“爱”满全城
大赛深耕公益领域十余年,以“创投未来,陪伴成长”的初心,成长为开放协同、多元参与、跨界融合的公益创投平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质公益项目。逐步形成公益人才集聚、公益资源整合、公益理念传播的良性生态循环,为深圳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除创新举办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将“敢闯敢试”的创新基因深深融入慈善事业发展脉络,推动公益慈善事业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小慈善”向“大慈善”转型,“慈善+科技”“慈善+金融”等融合模式遍地开花,逐步构筑起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慈善生态体系。
截至目前,深圳已拥有慈善组织489家,这几年年均捐赠约94亿元,每十万人拥有慈善组织数量、社会捐赠额均居全国前列,连续五届位列“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前列,“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成为城市亮丽名片。
公益如灯,照亮民生路;慈善如潮,滋养幸福城。深圳正以各类“培优”力量为支点,挖掘更多公益潜能,推动公益服务从“精准帮扶”向“生态共建”升级,让慈善微光汇聚成星河,渗透到养老、托育、助残、乡村振兴的每个角落,既为深圳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筑牢根基,也为全国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
审核:吴佳丽
编辑:洪晓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