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深圳 资讯

赣州: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新浪深圳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随着赣州至深圳高铁通车,两地的距离更短了、合作更紧密了。目前,赣州10个县(市、区)分别与深圳10个市辖区建立“一对一”结对合作机制,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在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开创“特区 老区”合作发展新局面。

这几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也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引领、体系构建、金融赋能和模式创新,构建起“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筑基:构建全链条转化支撑体系

赣州以制度创新破题,出台《赣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跨区域协作、激励分配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支持。2023年,全省首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地赣州,同步建设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生物医药等6个领域分中心及N个区县级平台,形成“1+6+N”转化网络。此外,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吸引前沿项目路演,成为连接大湾区创新资源的“桥头堡”。

产教融合方面,赣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覆盖2家单位和5个试点地区。南昌大学赣州产教融合研究院在赣挂牌成立,与章贡区政府共建医疗器械转化中心,与赣州工投集团联合成立固废利用研究中心,累计服务企业金额超千万元。

模式创新:打造多元化转化路径

赣州不断探索“飞地研发+本地转化”“链式中试+许可转让”等特色模式,推动重大技术成果落地生根。

院士成果破垄断,稀土产业提质效:中国工程院贺泓院士团队研发的国六标准柴油车尾气净化新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落地该成果,在赣州市大力支持下,江西零真生态环境集团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合资成立中科鸿虔新材料公司,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10亿元,支撑稀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减污降碳。

抗流感新药上市,生物医药领跑:青峰医药集团在上海、北京设立研发平台,将全球第二个、国内首个PA靶点抗流感药物“玛舒拉沙韦片”在赣州产业化。该药物从研发到上市仅用两年,2025年临床试验数据登上《Nature Medicine》,实现我国流感药物领域从“仿”到“创”的跨越。同期,1.2类中药创新药枳实总黄酮片完成转化,填补全球领域空白。两款药物均形成“研发-准入-市场”三级闭环。

院企合作攻坚,突破稀土分离难题: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开发的高丰度稀土钇分离技术,通过“技术中试-许可转让”模式与虔东稀土集团合作,完成生产线改造及质控体系搭建,以非独占许可实现技术快速产业化,解决环烷酸工艺顽疾。

金融赋能:破解成果转化“资金荒”

针对早期项目高风险特性,赣州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

设立5亿元种子基金,采用“种子基金+银行”投贷联动模式,精准投向低空经济、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

全省首推“创新积分制”,将企业创新能力“变现”为科创积分贷金融产品。赣州科技企业凭借科创积分,在无须任何实物抵押的情况下,即可获得积分相应的信用贷款,累计为366家科技型企业授信18.6亿元。

创新“虔飞贷”模式,积极对标深圳,聚焦高成长科技型企业融资不充分、“不解渴”的痛点,累计发放贷款120笔,贷款金额约15.5亿元,支持63家高成长企业。

扩大“科贷通”覆盖面,出台《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夯实制度基础。合作银行由3家增至27家,市本级“科贷通”年度风险补偿金从1000万元大幅增加至5000万元,备案限额从5亿元提升至25亿元,额度规模位列全省第一。

成效凸显: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双提升

赣州章贡区生物医药产业迎来历史性突破,产值突破150亿元大关,拥有国家级平台9个、省级平台53个,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大余县新能源新材料中试基地成功孵化北京化工大学废旧电池循环利用项目,该项目年处理能力高达2500吨,为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大余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力。

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立项成果产业化项目114个,拨付财政资金超6700万元,为产业集群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目前,生物医药、稀土新材料等产业产值均已突破百亿元,成为赣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对GDP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为赣州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赣州市正以产业升级为引领,以区域经济提升为目标,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赣州市将持续深化“研发-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强化金融与产业协同,致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赣州方案”。

(审核:陈怡燃)

(编辑:金睿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