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漫游松山湖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 27 组公共艺术作品邀你打卡
					
				新浪深圳
关注周末、假期去哪玩?松山湖首届双年展等你来打卡!松山湖首届双年展自9月30日起持续四个月,六大艺术板块、50+参展团队,带来超多装置、影像、绘画、雕塑精彩内容。“洄游与共生”主题贯穿全程,带你开启一场艺术与城市的对话。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的公共艺术板块以松山湖环湖区域的独特地景为界面,环绕湖岸呈现27组/件全新委任创作作品。展览布局依循人流动线、活动聚点、视域通达性条件与实施可行性综合考量,将作品置于公园、滨水廊桥、林间步道与桥下空间等处。
公共空间规划的秩序性与水岸的随机性在此碰撞与城市语境共存,观展过程成为一种对于环湖原生自然风光和日常熟悉的空间的再探索,自然与艺术的在此合一,形成一种由步行、停留与感知构成的邂逅体验。
该板块作品概念聚焦于对东莞生产制造、地方生活哲学与生态智慧的致意,以国际化的艺术语汇回应地方经验。松山湖双年展结构的隐喻亦在此延展,既暗含自然地景在技术秩序下的再生,也意味着知识体系向公众空间的延展,以批判性的方式重新提出“回归地方”与“重返公共”的问题。
洄游寻迹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特别设立“洄游寻迹”集章活动,可在公共艺术作品点位获取以每件作品的视觉语言为原型设计的专属印章图案,集满27枚即可完成一个由印迹组成的“缩微湖岸”,解锁完整的“共生”地图。
										
											
										集章手册与观展折页可于服务点免费领取,欢迎观众于空间的点线间自由穿梭探索个人的专属的艺术地图,在游览与探索中体察公共艺术装置与松山湖地景间的隐秘关联。
公共艺术展在当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着被分布于开放空间之中,容易面临失去展厅的封闭性与连贯叙事的处境问题,“洄游寻迹”的引入,重新为这些分散的节点建立了一种新的逻辑“以身体为尺度、以感知为证据”,既回应了公共空间的碎片化,也以观众自身的身体经验的连续性补足了叙述断裂。
因此,这场以“作品印章”为单位的“行走”,既是一次自由“观展指示”的可视化,也是对“公共”概念的再思考。以下文本将依次分别从该板块完整的27组作品出发,深入呈现公共艺术在松山湖语境中如何被生成、置入与感知。
										
											
										
										
											
										
										
											
										至此,公共艺术环湖旅程暂告一段,“洄游与共生”的故事仍在继续。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以“洄游与共生 ”为主题,邀请了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的参展者,以雕塑装置、绘画、影像、声音、数据地图、田野调查、社区协作等多元媒介与方法,从地方生态与城市生长经验中提炼灵感。本次双年展将基于“公共艺术”、“主题展”、“文献展”、“特邀机构”、“改造设计”与“公共项目”六大板块,勾勒出松山湖新城的全域图景,系统性地回应松山湖兼具科技智性与生态底蕴的复合型城市景观。
展览时间:2025年9月30日-2026年1 月30日
展览地点: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
交通导引:导航定位“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公交站“松山湖管委会”,停车场: 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创新科技园停车场(距离210米)、礼宾路(距离230米)、希尔顿欢朋酒店停车场(距离240米)、新嘉园停车场(距离340米)、沁园路停车场(距离370米)
室内展厅
开放时间:周五、周六 10:00-20:00;周一、周三、周四、周日 10:00-17:00。逢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展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悠兰里文化艺术街区B1栋2-3楼
指导单位: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东莞松山湖商文旅有限公司
策展及执行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上启艺术
策展人:朱荣远、杨勇
联合策展人:卓伟德、张巧依
展览统筹:林润茵、周双
展务协调:陈俊俏、许莺、王雅、邓美慧
视觉设计:刘然艺
设计执行:蔡丽娜、谢华华、黄丹、姚菲灵
工程管理:刘宇楠、田旺
宣传推广:姜雨辰、罗炜欣
行政管理:林梓菁
鸣谢: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深圳市方站设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邱慧康、沈娟)、北京公社、BANK画廊、烁乐画廊、空白空间、刘英、王志
来源:上启艺术
编辑:陈雅思
审核:罗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