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深圳 资讯

在这里读懂深圳创造力的精神根源 “深圳创造力—蛇口印记”展览圆满落幕

新浪深圳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人们在此探寻“何以蛇口”的答案,更在答案中读懂了深圳创造力的精神根源。10月31日,为期一个月的“深圳创造力 — 蛇口印记”展览正式收官。作为 2025 深圳设计周南山分会场的重磅活动,展览以“蛇口印记”为核心主题,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框架,以“共创对话”为脉络主线,从个体记忆到集体遗产,全方位铺展蛇口从工业热土到理想新城的蜕变长卷。在一个月的公益开放中,展览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慕名而来。

  三大维度呈现蛇口变迁

本次展览紧扣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创新核心命题,深度挖掘蛇口的人文底蕴与发展脉络,从“空间遗产”“社区聚力”“跨界对话”三大维度,立体呈现蛇口的发展印记与文化活力。其中,由蛇口研究所精心打造的“在场・蛇口”口述史展呈及互动打卡环节,成为串联“社区聚力”维度、唤醒集体记忆的核心亮点。围绕“谁是蛇口人”这一命题,展呈系统梳理并展播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蛇口人的口述故事—— 无论是见证蛇口从小渔村崛起的原住民,怀揣梦想奔赴而来的外来建设者,参与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工厂老员工,还是为蛇口注入国际视野的外籍工作者,他们的讲述以最真实、最鲜活的姿态,从“人 - 地点 - 事件 - 精神”多维度还原了蛇口从工业港湾到现代城区的变迁轨迹,观众在聆听中触摸蛇口精神内核,唤醒与这片土地的深切情感共鸣。

为推动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蛇口研究所创新设计的互动打卡装置,不仅成为展览的标志性亮点,也成为参观者必到的合影打卡点。

展览中的记忆唤醒与思想碰撞

这场展览既是蛇口记忆的“收纳盒”,也是城市情感的“共鸣场”,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回忆过往、畅想未来。开幕当日,一批见证蛇口变迁的建设者及三洋厂、凯达厂老员工专程到场。蛇口发展时间轴牢牢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条“时光纽带”将老建筑的过去与现在清晰串联,让岁月记忆扑面而来。“蛇口是改革开放‘第一炮’的响起之地,四十余年的‘蛇口印记’,既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载体,更凝结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奋斗。” 这些“老蛇口”的感慨,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而这场展览,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城市的精神桥梁。

展览也成为外地游客读懂蛇口的重要窗口。“早就听闻蛇口盛名,这次实地探访才真正读懂它的深厚底蕴。”来自湖南的尹先生表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口述史中的 19 个故事,既有老一代改革者的“拓荒”传奇,也有原住民讲述的生活巨变,更有“蛇二代”、新创业者书写的当代精彩。这些质朴故事串联起蛇口的发展脉络,折射出深圳创造力的生长轨迹,更构筑起人与城之间温暖的双向奔赴。

各类团体的组团观展更让思想碰撞出火花。近日,“改革开放蛇口史迹研学社”首场活动便将展览列为重要环节。学员们循着“空间遗产”“社区聚力”“跨界对话”三大维度,探寻蛇口从“工业硬核区”到“生活美学地”的转型密码,不禁感慨:蛇口的每一次迭代更新,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样本。“创造力从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每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勇敢探索。”观展后,“蛇口模式” 的内核与深圳创造力的内在逻辑引发广泛讨论,而这种持续探索,正让深圳创造力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据悉,“在场・蛇口”口述史中的19个故事将持续在蛇口研究所视频号《在场・蛇口》专栏推送,以此推动蛇口人文历史资源的保存与传播,深化公众对这片土地集体记忆的认同,让蛇口精神与深圳创造力继续传递。

审核:陈怡燃

编辑:吕小妮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