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赛制铸标杆 深圳解锁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迭代与运维革新密码
新浪深圳
关注在人工智能与城市服务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一场为技术革新注入动能的科技盛会正徐徐拉开帷幕。2025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大赛暨应用创新大赛将于11月26日至29日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举行。
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机器人案例,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的应用已深度融入城市的街头巷尾,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本届大赛秉承着“实用为先”的准则,在2024年首届大赛基础上全面升级,以“专项竞赛、场景创新、应用创新”的三维赛制为抓手,针对环卫机器人、科技企业、城市管理服务企业,分别从“性能验证、场景突破、应用落地”三个维度,构建40余个高度还原城市日常生活的真实作业场景,进行专业度高的综合考评模式,其中专项竞赛设立考点88个。
大赛将打造全国唯一的“全要素”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竞技舞台,40余家环卫机器人企业将围绕行业痛点和技术创新点,开展115个场次的比赛角逐,参赛企业和参赛设备的创新力都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比拼,为全球环卫机器人产业树立“以赛促研、以赛促用”的标杆范式。
本届参赛的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整装待发(部分)
以三维赛制驱动技术迭代 综合考评创新能力
自首届大赛以来,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领域经历了显著的技术、品类迭代以及应用发展。例如在技术演进路径上,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已从早期依赖单一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进行环境感知,逐步发展为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等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统;从最初以单机作业为主,迈向多机集群协同作业的新阶段;在机型方面,已由早期的1吨级清扫机器人为主,扩展至涵盖不同吨位、不同场景、不同功能形态的喷淋防尘、垃圾桶整理、空地协同等多类环卫机器人,最重要的是环卫机器人操作系统正朝着标准化、国产化的方向发展,整体推动其从“展示可用”向“实用好用”的全面升级,真正实现了“以赛促研、以赛促用”的目标,这也为本届大赛的高专业水平与高规格筑就了基础,让参赛企业和参赛设备的创新研发方向能够持续专注在行业痛点上。例如,针对道路顽固污渍设立“深度清扫”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清洁精度和清扫效率上研发投入,让更多前沿技术成果得以孵化落地。
本届参赛的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整装待发(部分)
聚焦核心作业能力 展示中国智造技术高度
专项竞赛聚焦环卫机器人核心作业能力,按公园广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辅道三大实际场景划分竞赛类别,从安全、性能、效果三大维度,对机器人的道路行驶稳定性、清扫质量达标率、环境感知精度、安全防护水平及附加创新功能等核心指标进行全面综合考评。考虑到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的日常作业场景纷繁多变,参赛机器人需通过“封闭赛+公开赛”双重考核。
封闭赛采用物理隔离与信号屏蔽技术,模拟信号中断、无人工辅助等极端状况,检验设备是否具备自主导航、障碍规避、自动清扫等核心能力。例如,“自动巡检识别垃圾”细则考验参赛的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能否精准识别实际生活垃圾(包括空水瓶、纸巾、树叶、烟盒、橘子皮等)并自动完成清扫。针对夜间作业需求,封闭赛特设“夜间作业环境”,考验设备在弱光线场景中的作业能力。公开赛面向市民大众开放,预约即可入场参观,既让公众直观感受人工智能重塑日常生活的潜力,也推动产业洞察智慧环卫的发展空间,向世界展示中国智造的技术高度。
解决城市治理痛点 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
紧扣国务院《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推动高水平应用的意见》中“以场景创新牵引科技创新,解决社会治理难题”的要求,大赛专门设立开放式创新赛道,鼓励参赛企业针对老旧街区、背街小巷、公园绿地等非标准化、高难度复杂场景或传统作业模式的“痛点区”,大胆构思创新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或作业模式,旨在激发解决城市治理痛点的源头创新。项目核心在于考察科技企业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突破性技术应用的能力,以及其在更广泛城市治理场景中的推广潜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场景创新项目涌现的前沿技术成果,如同行业的“概念车”,为人工智能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与构想。例如,设想中无人机可担任“空中哨兵”,通过高维巡航智能识别人力不易察觉的卫生死角,并实时联动地面机器人,动态调整其作业路线与清洁强度,从而构建“空地一体”的智能识别与集群协同作业网络。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比赛场地
应用创新则侧重对城市服务企业系统集成能力的评估,重点考核城市服务企业如何实施系统解决方案,让机器人融入城市管理体系,例如多机协同如何调度、 如何运用AI识别及问题上报、如何通过作业数据优化排班与路线规划等。参赛的企业将纷纷拿出具前瞻性、实战化的创新解决方案,共同为城市的市容环境治理注入科技新动能。
专家评委将会从场景应用性、运行稳定性、技术先进性、应用实效性、功能扩展性以及特色亮点维度对参赛的案例进行评选。
审核:郭泓斌
编辑:林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