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深圳 资讯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展览现场:主题展板块——具身都市,感知当代

新浪深圳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城市并非是被建造的物理建筑形态,而是在行动、感知与记忆中被不断生成的存在;它的形成依赖于人类在身体、媒介与环境间的互动,而非单纯的空间规划。由此出发,本次展览“具身都市,感知当代”尝试以“具身”作为方法论,将艺术实践视作一种认识与经验发生的过程。

“具身”(Embodiment)指涉一种关于认知存在的根本性转向。知识与理解并非是独立于环境中的抽象存在,而是经由身体在世界中的运动、触感与关系中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被感知和体验的形式。这个“具身”对形式物化的过程,指向了身体本身作为认知、感受和意义生成的载体,即一种“身体的融入”的生成性过程。这种“具身”行为过程,同时也持续更新着我们对他人、场所、以及更为广义社会环境的认知;身外的体验进而形构着我们个体或集体的身份认同,并影响后续的互动实践。

本次主题展汇聚15组创作个案,搭建一个关于“具身化都市”的现场。在力行的参与和感知的流动中,作品触及了关于心智、空间、技术、城市化与生态伦理等交错的当代议题。

身体与认知 具身的起点

在“具身都市”的逻辑中,身体被置于认知的起点,而非感知链条的终端。该部分关注的并非“身体”这一图像母题,而是主体如何通过主动或被动地再演、观看、劳动与感受,将身体作为基础尺度理解自我与世界。

“拍摄的状态很过瘾,一个人在镜头前一遍遍演,我会想象一个看不见的朋友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互动。”

在《爱因斯坦&刘思麟》中,艺术家刘思麟以“历史合影”的再演实践,将自身置入既定叙事,身体既承载记忆,也介入权力化的观看结构,使“扮演”成为一种认知方法,展示影像如何规范个体的存在方式。

“游戏时间,把所有人都定格在同一时空,无限的时间被降维到平面。我们尝试脱缰于游戏世界的设定、面对自我,度过当下。”

《如是》以“游戏时间”为隐喻,指向被算法编排的均质时空。流行符号被压缩于同一平面,作品强调从程式化节奏中“脱缰”,重新夺回当下在场的经验。

刘声的绘画以具象身体为入口,在《一碌蔗》中,蓝色双手、异乡面孔与时髦装束构成“被观看的身体”,指向流动劳动与身份的多重遮蔽与显现。未完成画面质地将社会经验回落至“手工时间”的触觉:劳动的痕迹在笔触与空白之间得以保存,成为身体经验的延伸。

《去年腊月》作为“返归种番薯”项目极具标志性的作品,以反复出现的火焰意象联结农业的原始力量、现代化进程的更新逻辑与集体激情。绘画将地方故事与时代变迁的结构性能量沉积转变为可被反复体认的经验形态。

“麦克那辆老旧的皮卡车,通常停放在他家车道或车库裡。锈迹斑斑的栗色车身布满刮痕与凹痕,诉说着这辆卡车充实的使用历程。岁月为这辆车赋予了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一场静待启程的冒险承诺。

今年麦克卖掉了这辆忠实的伙伴。新主人说要一路开到秘鲁。或许那个关于冒险的静谧承诺已然实现,又或许这辆卡车仍静静守候在另一个人的车道。无论如何,没过多久麦克就承认:他后悔了。”

杨苒的摄影回到观看/注意力的伦理学。《我想打电话,却无人接听》以黑白影像与碎片化文本构成一条主观时间线;在去除地点与时间的前提下,使影像的节奏在阅读与凝视之间不断变换。

“赤身穿着草坪缝制的大衣趴在草坪上,缓慢地,逐渐站起来……五支铅笔绑在手指上,专注于即时的感受,面对草坪写生。”

童文敏在《草坪》中以“身体动作”作为在场经验的起点,完成行动与时间的痕迹记录。《写生—草坪》重新定义绘画的发生条件,“手”作为“感知—纸面”的直接回路,“画”不再停留于视觉的再现。

技术与媒介:感知的延伸

当代的身体已被技术与媒介所延展。感知的边界不再局限于生理器官,而在诸如神经、数据与算法等之间被重新塑形。在这一层面上,技术/媒介不再只是工具或信息的传输渠道,而成为感官系统的组成部分。该部分艺术家探索当身体被信息系统包裹后,技术如何从工具/信息渠道转化为经验,世界如何以新的方式被理解与再生。

《脑神经线》系列作品以意识的图像化探讨思维的内在能量。艺术家以“女娲与盘古共同管理银河系”的宇宙叙事,连接个体、时代与宇宙根源的想象。脑神经被转化为视觉符号,思维活动在图像层面获得具象可见的形态。当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脑部区域,感知被外界图像引导进入一种“量子纠缠”的状态,体验到意识层面的具身运动。

《屏幕福尔马林计划》通过数字标本与虚拟生物构建“未来博物馆”,利用技术模拟生命形态的创造与“冻结”。“屏幕”作为容器,使生命不再依附于肉身,而以数据流与图像的方式被重新具身化,展示人类在主动加速技术迭代中以新的方式体验“生命”。

《光芒数》系列中,陈文波以分层绘画结构重新思考图像的生成逻辑。工业喷漆的数码底纹与手工线条交错,使“光”在物质与心理之间成为一种认知的媒介。作品呈现了“成像”转化为技术与身体感官(视网膜)的共谋过程,以及数字时代视觉经验被运作的方式。

在《究极进化》系列中,邝智轶将生成算法视作具有“意志”的系统,让计算本身成为感知的发生地。算法在自我迭代的过程中生成视觉形式,模拟出类似生命的自组织结构。不断生成与塌陷的图像,不再源自人类操控视觉经验,而是来自机器感知的具身化。

形式与时间:感知存在的再构

在该部分,具身经验进一步被延伸至材料与形式层面。作品不再以再现或叙述为目的,而是在形体、材料和元素的重组中,考察感知如何以物质的方式生成,使“物”自身成为思考的主体而非被动的载体,探讨当代生活中人与环境、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复杂关联。

李邦耀在《几何学》中剥离几何形体的功能,使之脱离用途成为漂浮的形象,揭示熟悉的视觉-认知秩序如何在被分解后重新获得陌生性,迫使观众在行走与对位中重新调整对尺度、重量与结构的经验。

胡为一在《蓝图》系列中通过“废墟—模型—蓝晒”三重影像逆向回望建筑逻辑,时间在蓝图与废墟之间幽灵式显影,“建造”与“遗弃”被并置为同一物质阶段,人为介入干预既定事件随时间的熵增发展定律,开启对时间与物质关系的新的感知考古。

“我看到诗意、凝视、律动、秩序、穿透、生命气息,光线跟随三连音循环移动,透视出正片中的雀鸟们,引导视线,进入李锐奋相片中的时空,层层叠叠的叠出时间,又一年‘你回来了’。”

《数雀仔雀仔飞》基于对红树林候鸟持续观察的胶片影像记录,通过身体在场拍摄、后期挑选排布与重复声景放映,将对摄像从凝固瞬时转为可编辑时间,提示在材料的再组织中对城市与自然的重新体察。

空间与社群:具身都市的生成

“具身”在该部分从个体感知扩展为社会空间的生成。城市并非静止的物理容器,而是在阅读、聆听、行走或驻足等身体行动中被不断刷新。该部分作品从知识的再编目、记忆的再织合、地理的再丈量到公共性的再定义,展示了艺术如何将“公共性”从观念转化为身体经验的真实激活,在社区与集体的往复之间持续生长。

“指引:阅图书馆的每一本书,把整版的封面或页面是一张清晰的海洋相片的书借下来,然后把书的海平线连接海平线,直到它们可以连成一个海洋的形状,并用蓝色胶帆布把海洋的形状剪出来。”

在《测量一个收藏在图书馆的海洋》中,社群通过共读与书页拼贴在“知识的地理”中重新确立自身的位置,将松山湖在地图书馆书籍转译为可被测量的集体知识边界,知识从静态储存物转为集体互动和共享行动,构建公共意义生产的可视化现场。 

柏志威在《记忆漫游—松山湖》中通过静态视觉、声音专辑与影像三部分构成心理地理学,将耳鸣生成的内在噪音与现实环境声叠合,流动的影像与静止的照片互释,以双重感官经验复现在高速城市化空间中的感知失焦与存在探索的心理回响,揭示个体感知如何在城市的回声中转化为一种集体经验,构成社会感知的潜流。

《郊游——松山湖篇》中,邓启鹏以行走作为叙事方法,将源自关于具体地方在地物件、声音、逸闻制作出一个私人旅行景点册,并与松山湖的历史与日常经验发生关联。观众可依循经纬坐标前往,在松山湖真实空间中通过身体移动与多感官充溢、延迟与错位进行经验的重新检验。

城市光美术馆(深圳)的影像呈现了光作为媒介在城市建筑立面中的嵌入,以及对市民动线潜意识指引。亮度与节律的调度不仅装饰空间,而且组织人流的停驻、转向与通过。“具身”从个体知觉上升为公共层面的感官指挥,重新定义公共艺术转化为城市运行的感知基础设施的存在方式。

“具身都市,感知当代”并非一个以主题为中心的策展展示,而是一种从艺术家行动出发的认识论实验。展览试图分享的是:在当代艺术角度下,我们如何重新感知日常,与当下的时空环境相处建立多种可能性的同时,进行自我存在价值的再定义和现代都市意义的再理解。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邀请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的参展者,展现多维度的跨界主张,借助雕塑装置、绘画、影像、声音、数据地图、田野调查、社区协作等多元媒介与方法,从地方生态与城市生长经验中提炼灵感。本次双年展将基于“公共艺术”、“主题展”、“文献展”、“特邀机构”、“改造设计”与“公共项目”六大板块,勾勒出松山湖新城的全域图景,系统性地回应松山湖兼具科技智性与生态底蕴的复合型城市景观。

展览时间:2025年9月30日-2026年1 月30日

展览地点: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

交通导引:导航定位“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公交站“松山湖管委会”,停车场: 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创新科技园停车场(距离210米)、礼宾路(距离230米)、希尔顿欢朋酒店停车场(距离240米)、新嘉园停车场(距离340米)、沁园路停车场(距离370米)

室内展厅

开放时间:周五、周六 10:00-20:00;周一、周三、周四、周日 10:00-17:00。逢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展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悠兰里文化艺术街区B1栋2-3楼

指导单位: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东莞松山湖商文旅有限公司

策展及执行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上启艺术

策展人:朱荣远、杨勇

联合策展人:卓伟德、张巧依

展览统筹:林润茵、周双

展务协调:陈俊俏、许莺、王雅、邓美慧

视觉设计:刘然艺

设计执行:蔡丽娜、谢华华、黄丹、姚菲灵

工程管理:刘宇楠、田旺

宣传推广:姜雨辰、罗炜欣

行政管理:林梓菁

鸣谢: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深圳市方站设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邱慧康、沈娟)、北京公社、BANK画廊、烁乐画廊、空白空间、刘英、王志

来源:上启艺术

审核:罗莉兰

编辑:吕小妮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