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试点带动全域严管,探索“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的治理新路径

政府网站
关注
龙华区在全市首推辖区公共区域逐级划分停放严管区,破解超大城市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

工作人员将违停电动自行车搬离。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
“以前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走路都要挤车缝,现在出站一眼望去,车子都停得整齐,心情都舒畅了。”8月21日下午3时,在龙华区清湖地铁站口,居民刘女士由衷感慨。一旁,工作人员正将一辆辆布满灰尘的电动自行车搬离。当天,8个地铁口共计清理1978辆,其中长期停放车辆1035辆。
8月18日,龙华区在辖区8个地铁口设立醒目的“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一类)”蓝色指示牌,向社会正式公布“未在划线区域内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将被迁移至指定临时停放区”的管理规则。这标志着龙华区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系统性治理行动正式启动。
目前,龙华区电动自行车数量达到约100万辆,高频次、高密度的出行场景为城市治理带来考验,电动自行车围堵地铁口、违规占道现象既影响通行效率,更埋下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治理难题,龙华区拿出了“啃硬骨头”的决心,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专项整治行动。从过去街道零散探索到全区系统治理,从各自为政到协同攻坚,龙华锚定“系统性治理”的核心路径,以“敢干”的闯劲打开治理突破口。
致力于还市民畅通、安全、整洁的公共空间,龙华区在全市率先对公共区域逐级划分“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制定分级停放管理规则,构建以试点带动全域严管的长效治理机制,同时以“数智治理”为重要抓手,引入AI 3D建模技术构建智能识别体系,为破解高密度城区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探索出一条“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的新路径。
以“严管区”为突破口
由“乱”到“治”见成效
地铁口、商圈、写字楼周边等地是电动自行车停放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治理的“硬骨头”。龙华区率先破题,以“严管区”为突破口,以AI 3D建模为支撑,以民意诉求为导向,推动电动自行车治理迈向系统化、长效化。
“我们不是一刀切治理,而是分级分类推进,既要解决突出问题,也要保障市民的基本停放需求。”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龙华按照“分级分类、柔性疏导”的原则,把全区划分为一、二、三类严管区,分试点攻坚、深化攻坚、全面铺开三个阶段展开,确保兼顾治理效能与群众权益,力争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
第一阶段试点攻坚期,划定一类严管区。目前,第一批试点已在龙华区全域6个街道全面开展,共设立8个点位,其中龙华、大浪街道各2个点位,其他街道各1个点位。阳台山东站、元芬、龙华、清湖、观澜湖、松元厦、白石龙、长湖等8个重点地铁站周边区域为试点,未在划线区域内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将由属地街道统一迁移至临时停放区,同步张贴告知标识,建立“一车一档”电子台账,确保处置过程可追溯、可核查,车主可扫标识牌上二维码寻车,随时取回车辆。
第二阶段深化攻坚期,龙华未来将公布二类严管区点位,整治范围扩大延伸至全区重点商圈、大型写字楼周边公共区域,在二类严管区对未在划线区域内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5天的电动自行车,由属地街道统一迁移至临时停放区。
第三阶段全面铺开期,在试点攻坚、深化攻坚工作基础上,将整治范围全面扩展至全区所有公共空间区域,实现辖区内电动自行车治理无死角覆盖。
“治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而是为了疏导。”工作人员解释,迁移车辆是释放公共空间的手段,但车主的取车权利始终得到保障。市民发现车辆被迁移,只需扫码告知牌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车辆停放位置并取回。
这种循序渐进、分区分级的治理模式,既考虑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又以刚性规则逐步形成新的公共秩序。据悉,行动力争实现短期内重点区域电动自行车动态清理、公共空间初步释放,中期全区重点商圈、大型写字楼周边公共区域电动自行车动态规范管控,推动城区核心商业区域市容秩序显著改善,长期优化市容秩序、城区面貌彻底改变、居民生活品质跃升的系统治理目标。
以AI 3D建模为支撑
“数字龙华”破解治理难题
治理电动自行车乱停放,技术上的难点在于“识别难、监管难、取证难”,传统方式依赖人工巡查,效率低、覆盖面有限,且在复杂环境下难以精准识别车辆特征。
随着“数字龙华”战略深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正广泛融入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以技术突破为核心支撑,在城管领域创新引入AI 3D建模技术,辖区科技创新企业基于该技术进行深度二次开发,打造了智能化、高精度的“电动自行车智能识别比对系统”。
此次行动采用的AI 3D建模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新兴、世界前沿的实时三维场景重建技术,其核心源于点云渲染优化和概率辐射场建模,相比传统技术,兼具高精度、低算力开销优势,且支持动态目标跟踪与更新,已成为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热点。
“AI不仅能识别车型,还能进行动态比对,判定车辆停放时长。”相关技术人员介绍,结合数据库信息,识别系统可快速完成车辆身份的智能比对,精准判定车辆的实际停放状态和时长,为管理措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同时,系统具有高精度建模功能,可以实现对停放区域的电动自行车多角度、立体化扫描与建模,突破光线、角度、部分遮挡等干扰因素,大幅提升车辆特征的识别准确率。
与“人工巡查”相比,该技术可全方位、立体式、智能化、实时精准监测,巡查监控画面高清、数据采集全面,从技术层面弥补人工覆盖区域不全、难持续跟踪等问题,大幅提升了处置效率。
“过去靠人海战术,现在靠数据驱动。科技,让城市管理跑得更快、更准。”龙华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数字赋能不仅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更让“数字龙华”的技术优势切实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让治理真正走向“精细化、智能化”。
以民意诉求为导向
疏堵结合保障停放需求
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核心,不只是“管住”,更要“管好”。龙华区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严格管控乱停放,另一方面则积极扩充停车空间。
城市空间寸土寸金,如何让非机动车“有处可停”?在优化停放规划方面,龙华区坚持以市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各街道按照“能划尽划、应划尽划”原则,结合区域空间条件,科学合理划分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同时,规划临时停放区与长期集中停放区的具体位置及容量,全力保障市民的基本停放需求。
为畅通反馈渠道,龙华区在“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网上民意通道。市民可对在公共区域长期闲置无人管理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投诉反映,工作人员将及时按工作规范组织迁移停放。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渠道反馈关于治理行动的意见和建议,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实时梳理、研判吸纳。
事实上,这场整治行动也正在推动城市文化的微妙变化,更多市民开始主动寻找划线车位,甚至自发提醒他人规范停放。“当规则逐渐变为习惯,当‘不可停’的物理约束内化为‘不想停’的自觉,治理才算真正成功。”龙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深圳特区报

